摘要:本文从土地综合承载力概念入手,从水土资源承载、社会承载、生态承载和经济承载四方面构建了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4个层次22项指标),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层次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及聚类分析法等对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纵向比较以2004-2010年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变化情况为主,横向比较则将杭州与其他23个城市共同比较。结果表明,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逐年提高,经济承载和社会承载贡献最大,水土资源承载和生态承载成为主要障碍因素;在24个比较城市中,杭州土地综合承载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综合承载力, 评价, 杭州
1 引言
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指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的研究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对土地承载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城市用地浪费严重、乱征滥用耕地、土地的经济效益无法体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严重问题,大大影响甚至降低了土地的承载能力。
就杭州而言,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期,同时又是以土地资源约束加剧为最主要特征的“要素短缺时期”,有限的土地供给与无限的用地需求之间矛盾十分突出。以城市的土地综合承载能力为依据来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和速度,必将有利于城市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关于杭州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尝试开展对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通过历史变化和与其他城市比较两个方面分析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状况,并据此提出提高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建议。
2 相关文献回顾
2.1 国外研究进展
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外土地承载力的相关概念大多是生态学上承载力定义的延伸,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威廉·福格特的《生存之路》和威廉·阿伦的计算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Millington和Gifford等为代表的澳大利亚科学工作者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从各种资源(土地、水、气候、能源等)对人口的限制角度出发,讨论了该国的土地承载力。20世纪8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支持下,在Malcolm Sleaser教授(爱丁堡大学)指导下,苏格兰皮特洛赫里资源利用研究所提出了提高承载能力备选方案的ECCO模型,并在非洲试运行。该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综合考虑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模拟出不同发展策略下,人口与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同时,将承载力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从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发展计划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承载力的研究逐步扩展到包括土地、水、能源和矿产资源在内的主要自然资源,进而扩展到整个自然——经济——社会的“人——地一体化”资源系统。其中,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生产活动最频繁和人类聚居最稠密的区域,同时也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和干扰最强烈的区域,已成为承载力研究的焦点。
2.2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早期的研究还是侧重于土地对人口承载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关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逐步趋向综合化和预测性,主要是由粮食单一指标走向综合性指标体系研究,较具代表性的有王书华等(2001)完成的针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于东部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郭志伟(2008)针对北京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朱颖(2007)以上海市崇明岛为例进行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等。
2.3 有关土地承载力的相关概念界定
土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上,以土地利用不引起土地退化为前提,土地的生产能力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郑振源(1996)认为土地人口承载力就是土地的食物生产能力所能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以营养水平表示)的人口数量。张安录(1994)认为土地人口承载力是农用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也就是农用土地资源的第一生产力及所承载人口的能力。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研究人口消费与粮食生产、人口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陈百明(1987)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也就是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综合制约下的土地资源生产力;二是所能持续供养的有一定生活水准的人口数量。
土地综合承载力是综合土地人口承载力和土地资源承载力而提出的。王书华(2001)认为土地综合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空间区域,以及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阀值。曹月娥(2005)认为土地综合承载力是指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维护人类生态环境的良性(安全)发展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原理,土地资源可承受的最大人口和城镇发展规模。
 3 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方法
3.1 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是对客观现象的某种特征进行度量。指标的重要特征和功能,在于通过彼此相互比较,反映出客观事物的状况和特征的不均衡性,从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本文根据以往研究中常用的影响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指标,并结合资料的可收集性问题,围绕土地综合承载力这一核心目标,从土地资源的水土资源承载、社会承载、生态承载和经济承载4个二级指标层出发,建立22个三级指标因素。构建起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各级指标说明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