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在保证外业和实验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文字报告和有关图表应按合理的程序编制。要重视现场编录、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检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证。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建筑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设计部门和施工部门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 报告 图表 编制程序 
1 报告的编制程序 
在完成现场放点、钻探、取样、原位测试、测量、现场土层描述和土样的土工室内测试等工作后,即转入内业资料整理和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编制程序: 
1.1 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1.2 土工试验成果校正现场土层描述。例: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17;野外定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野外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实验出的孔隙比却<1;此类矛盾是由于定名不准确,应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与实验数据相吻合。 
1.3 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各土层承载力。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是根据原位测试和土工室内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值及地区经验综合判定。 
1.4 绘制工程地质剖面图 
1.5 编写文字报告 
 2 文字报告的编制原则 
详细勘察阶段的文字报告应有明确的工程针对性。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4.3节的要求执行。 
工程概况 
2.1.1勘察任务的委托和承接单位;拟建建筑物名称、层数、高度、结构类型、荷载情况、变形要求、拟采用的地基和基础方案等等。 
2.1.2勘察目的、任务和技术要求; 
2.1.3岩土勘察等级;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3 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情况 
3.1勘察依据、规范、勘察纲要、任务书等; 
3.2钻孔的布置和勘察方法; 
3.2.1钻孔平面布置方式和数量、间距、深度; 
3.2.2说明测量、勘探、取样、原位测试、土工室内实验等的工艺和方法。施工设备型号、数量、钻进方法; 
3.2.3勘察工作日期及工作量; 
4 场地条件 
说明自然地理、交通、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 
地形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场地平整程度、相对高差、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处于山区丘陵的场地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处于平原勘察场地,应划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论述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如果地质地貌条件较复杂,或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报告中应附地质地貌图或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 
5 场地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5.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5.2分层编号方法 
5.2.1,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适用于地层简单的场地。 
5.2.2在分层太多而有的层位分布不连续时,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岩层Ⅱ-1、Ⅱ-2、Ⅱ-3……,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 
5.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 
5.3.1分布情况: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 
5.3.2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 
5.3.3岩性和状态:粘性土叙述颜色、塑性、包含物、结构性、干强度、韧性、摇震反映等;粉土叙述颜色、湿度、密度、包含物、结构性、干强度、韧性、摇震反映、粘粒含量等;砂土叙述颜色、湿度、密度、分选、磨圆、矿物成分、包含物、粘粒含量等;碎石土叙述颜色、湿度、密度、平均砾径、最大砾径、充填物、并估算(平均砾径、最大砾径、充填物)所占的百分比、主要岩性、颗粒骨架风化程度等;岩层叙述颜色、湿度、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及产状、岩芯的完整程度、质量等级。 
 6 地下水情况 
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必须论及含水层分布状况、埋深、岩性、厚度。初见及静止水位、地下水流向、变幅、补给、排泄方式、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等接触材料的侵蚀性等。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即pH、HCO3-、SO42-、侵蚀CO2的分析结果。 
7场地稳定性 
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7.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及破碎带通过。 
7.2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特征周期及动峰值加速度。 
7.3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 
7.4对场地土进行地震液化判别、划分液化等级、对场地与地基的抗震措施提出建议。   7.5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作用对场地的影响,防止措施。 
7.6各种特殊性岩土(如填土、软土、湿陷性土)对场地稳定性的评价。 
7.7场地地基土的均匀性评价。 
7.8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 
8 结论与建议 
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是简明扼要的评价和建议。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8.1对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进行综合性的岩土工程评价。土的标准冻深和最大冻深。 
8.2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和防护措施,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8.3选择持力层,建议基础形式、埋深。若采用桩基础,应建议桩型、桩径、桩长、桩周土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 
8.4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特征周期及动峰值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基本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8.5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8.6由于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的预测、监控及预防措施的建议。 
8.7运用本报告应注意的问题和今后尚需进行的岩土工程工作等。 
由于场地和地基岩土的差异、建筑类型的不同和勘察精度的高低,不同项目的勘察报告反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合理适用。 
9 图表编制要点 
9.1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主要图件 
9.1.1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表示的主要内容: 
9.1.1.1建筑平面轮廓、钻孔类别、编号、深度和孔口标高;应区分出技术孔、鉴别孔、取样孔、高程施测点等。 
9.1.1.2剖面线和编号:剖面线应沿建筑周边,中轴线、柱列线、建筑群布设;应布设纵横剖面线。 
9.2工程地质剖面图 
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剖面线的布设要恰当、场地各层岩土分层要正确,尤其是透镜体层、岩性渐变线的勾连要合理。剖面各孔柱,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及孔口高程,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如标贯锤击数、分层承载力建议值)。 
9.3主要成果表 
9.3.1地层统计表。 
9.3.2勘探点一览表。 
9.3.3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 
9.3.4动力触探原位测试成果表。 
9.3.5物理力学数理统计表。 
9.3.6桩基础桩周摩擦力、桩端土承载力。 
9.3.7土工室内试验成果表。 
按岩、土分别分层,按孔号、样号顺序编制。每一分层之后列出统计值,如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大平均值、最小平均值,并查算分层承载力标准值。 
10 附件 
10.1勘察委托书 
10.2勘察纲要 
10.3特殊地质条件说明 
小结:努力提高报告的编写能力 
要具备扎实的工程地质学理论基础,主要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土力学、工程动力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熟悉和掌握有关的规范规程和地区地质特征。最重要的是要保证第一手资料的质量。一份高质量的勘察报告,必须来自于高质量的第一手原始资料。现场勘察和实验资料的质量好坏,对报告的编写影响极大。因此,报告的编写者,必须常到现场掌握有关的勘察情况,最好是参与现场的地质编录工作。 
参考文献: 
1、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21/907-2005 
5、《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8、《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DB21/T1214-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