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浅基础与深基础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评价了其差异性,对指导浅基础与深基础的设计施工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浅基础;深基础;差异
 一、前言
关于浅基础与深基础,各类手册、教科书或标准中一般以基础埋置深度或相对深度D/B划分,一般小于5m或D≤B为浅基础。也可按基础形式进行划分:浅基础指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壳体基础、大块基础及不埋式基础等;而桩(墩) 基础、沉井、沉箱、锚桩基础、板桩墙及地下连续墙一类的支挡结构,则常被称为深基础。
二、浅基础和深基础的主要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
为比较浅基础和深基础的差异,特列出浅基础和深基础的主要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以便加以比较。
(一)浅基础的主要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
1、扩展基础
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独立基础统称为扩展基础。扩展基础的左右是把墙或柱下的荷载侧向扩展到土中,使之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1)墙下条形基础
(ⅰ)刚性条形基础:是墙基础中常见的形式,通常用砖或毛石砌筑。砌筑的砂浆,当土质潮湿或有地下水时要用水泥砂浆。刚性基础台阶宽高比及基础砌体材料最低强度等级的要求,有规范规定。
(ⅱ)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当基础宽度较大,若再用刚性基础,则其用料多、自重大,有时还需要增加基础埋深,此时可采用柔性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使宽基浅埋。
(2)柱下独立基础
柱下独立基础是柱基础中最常用和最经济的形式。也可分为刚性基础和钢筋混凝土基础两大类。刚性基础可用砖、毛石或素混凝土,一般钢筋混凝土柱下宜用钢筋混凝土基础,以符合柱与基础刚接的假定。
2、联合基础
联合基础主要指同列相邻两柱公共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即双柱联合基础。在为相邻两柱分别配置独立基础时,常因其中一柱靠近建筑界限,或因两柱间距较小,而出现基底面积不足或者荷载偏心过大等的情况,此时可考虑采用联合基础。联合基础也可用于调整相邻两柱的沉降差或防止两者之间的相向倾斜等。
3、柱下条形基础
当地基较为软弱、柱荷载或地基压缩性分布不均匀,以至于采用扩展基础可能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时,常将同一方向上若干柱子的基础练成一体而形成柱下条形基础。这种基础抗弯刚度大,因而具有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4、柱下交叉条形基础
如果地基软弱且在两个方向上分布不均,需要基础在两个方向都具有一定的刚度来调整不均匀沉降,则可在柱网下纵横两向分别设置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从而形成柱下交叉条形基础。
5、筏形基础
当柱下交叉条形基础底面积占建筑物平面面积的比例较大,或者建筑物在使用上有要求时,可以再建筑物的柱、墙下做成一块满堂的基础,就是筏型基础。此基础用于多层与高层建筑,分平板式和梁板式。由于其整体刚度相当大,能将各个柱子的沉降调整得比较均匀。
6、箱形基础
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纵横墙体组成的整体结构,其抗弯刚度非常大,只能发生大致均匀的下沉,但要严格避免倾斜。箱形基础是高层建筑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但其材料用量较大,且为保证箱基刚度要求设置较多的内墙,墙的开洞率也有限制,故箱基作为地下室时,对使用带来一些不便。因此要根据使用要求比较确定。
7、壳体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性能好的优点,可将基础的形式做成壳体。常见的形式有:正圆锥壳、M型组合壳和内球外锥壳。其优点是材料省、造价低。但是施工工期长、工作量大且技术要求高。
(二)深基础的主要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
1、桩基础
由基桩和联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柱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
2、沉井基础
沉井是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制成的井筒结构物。施工时,先就地制作第一节井筒,然后用适当的方法在井筒内挖土,使沉井在自重作用下克服阻力而下沉。随着沉井的下沉,逐步加高井筒,沉到设计标高后,在其下端浇筑混凝土封底,如沉井作为地下结构物使用,则在其上端再接筑上部结构;如只作为建筑物基础使用的沉井,常用素混凝土或砂石填充井筒。
3、地下连续墙
按顺序在土中钻、挖、冲孔成槽,安放钢筋网(笼),浇灌混凝土而逐步形成的墙称为地下连续墙,这种施工工艺开始用作为截水止漏的防渗墙,逐渐演变为新的地下墙体和基础类型。它承担侧壁的土压力和水压力,又起着把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至地基持力层的作用。既可用于高层建筑的多层地下室,又可用于船坞工程和各种地下结构中。
三、浅基础与深基础的差异
近年来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各类建筑皆向深、高发展,经常出现地下二层、三层建筑物,基础埋深10m、20m也常见,而有些也采用筏形或箱型基础。假定一工程采用筏形基础,埋深20m,基础宽度15m,按绝对埋深和相对深度D/B划分皆应为深基础,但从基础形式和受力方式及设计计算方法、承载力性状等方面考虑,应该认为其为浅基础。由此可见,在现代工程规模下,传统的浅基础和深基础的划分明显不适合。
无论浅基础与深基础,皆是为保证上部结构的稳定性而进行设计的。设计中离不开地基承载力的计算,而地基承载力取决于地基土的密度、抗剪强度和变形性质等物理力学性质,取决于地基土的原始应力和地下水情况,取决于基础的尺寸、埋深和基底的粗糙程度,并且也取决于基础的建造方法。
施工方法的差别对基础承载性状有重要的影响,浅基础采用敞开开挖基坑的方法,浇筑基础后再回填侧面的土,因此不能考虑侧向原状土层对基础侧面的摩擦力,不考虑对地基承载力的贡献。而深基础采用挤压成孔或槽的方法,然后浇筑混凝土或者采用挤压的方法将深基础直接置入土中,即使采用人工挖土或钻孔取土的钻孔桩方法,也是通过在形成的孔中直接浇筑混凝土这种施工方法使桩(墙)壁与侧面天然土体直接接触,侧向土层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深基础周围土体可视为原状的土体或者比原状土的强度更强一些的土体,可以发挥对承载力的贡献。而浅基础周围填筑的土体已经完全扰动了,且填筑过程中质量难以控制。因此深基础的侧面可以传递剪应力,而浅基础则不能考虑侧向摩阻力的作用。这是两者设计计算方法的主要不同点。
随着基础工程理论研究、设计计算方法和施工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今不同基础类型常被联合应用。如在软土地基的高层建筑中广泛采用了桩筏、桩箱基础;CFG桩加褥垫或加条基或筏基等。因此,现今浅基础或深基础只是沿袭传统习惯,提供一个概念而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浅基础和深基础的主要差异在于两者施工方法不同,从而设计计算方法不同。两者的分析理论都有十分明确的基本假定,考虑的力系平衡条件不同,深基础应考虑侧向摩阻力的作用,而浅基础则不应考虑侧向摩阻力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史佩栋,深基础工程特殊技术问题,人民交通出版社。
[2]高大钊,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