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3-25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

1.jpg

 

汇流池

2.jpg

引水隧洞

3.jpg

水厂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我市水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信守“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神圣使命,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节流保障城市用水需求

责任强化城市供水监管探索寻找供水改革之路

当您打开水龙头,一股甘甜的清水哗哗流出。你可知道西安市区每天要“吃”多少水吗?据西安市水务局的统计,目前西安市区的供水量每天在120万立方米左右,主要以黑河地表供水系统供水为主。西安在上世纪90年代,曾出现严重“水荒”,居民们在缺水的恐慌中度日。水荒导致市区企事业单位纷纷自掘深井,高峰时市区自备水源井发展到2300多眼,最高日开采量42万立方米。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市区承压水位急剧降低,部分地面建筑物和地下设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雁塔也出现倾斜。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来西安视察后发出了“抢救西安”的呼吁。

为了遏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从根本上解决西安居民饮水问题,市委、市政府把开源的目光投入了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秦岭山脉。在国家计委、建设部、水利部等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西安驻军和供水工程沿线广大干群的积极配合下,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西安先后建成黑河引水工程、省内“南水北调”引乾济石调水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供水项目,先后投资95亿元,全面系统地规划和建设了一批地表水水源工程,建成并利用黑河供水系统对秦岭北麓石头河、沣河等7个峪口的地表水进行联合调度,保证了市区和近郊户县、长安、阎良、高陵等区县供水问题,地表水已成为城市供水主水源,西安目前已摆脱“水荒”,现状供水无忧。

据西安市水务局供排水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西安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仅325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六分之一,而且地表水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时空不均,分布不匀。目前西安市所用自来水70%以上取自于黑河径流、石头河、石砭峪水库等地表水源。但是,单靠开源的方式难以长久解决西安的用水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水利部提出的资源水利和水权、水市场理论,为西安实施开源节流治污解决城市水问题指明了方向。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是解决我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治本之策,也是保障西安城市供水安全、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

特别是张掖、绵阳、大连等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功实践,增强了我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信心和决心。2004年,经水利部批准,我市成为继张掖、绵阳、大连之后的全国第四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试点以来,经过不懈努力,西安市在转变用水观念上求突破,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上做文章,在水资源高效利用上下功夫,在全面节水上找出路,出实招,鼓实劲,求实效,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建、全方位节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之路。2010年9月20日至21日,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我市被水利部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西安市城市供水事业建立了符合国情市情的供水安全管理体制、水资源合理调度和优化配置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体制、严格有效的水污染监督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健全了保证城市供水安全的法制体系,并不断加大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246.7万立方米/日的供水能力,其中自来水供水能力189.3万立方米/日(包括地表水141.3万立方米/日,地下水48万立方米/日),自备水源38.4万立方米/日,再生水16万立方米/日,建成输配水干管2562公里,供水人口约为542.1万人,供水面积约为509.5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最高日供水量已达160余万立方米/日,形成了城市供水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的供水格局,为西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责任强化城市供水监管

城市供水关乎国计民生。新的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后,我市以供水发展规划为先导,以政府水质监测为手段,以二次供水管理为核心,全面加强政府对城市供水水质监督与管理,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推动城市供水相关法规建设,规划先行、制度保障、科学调度、强化检测,先后完成了《西安市供水办法》、《西安市二次供水管理和卫生监督规定》、《西安市供水十二五规划》、《西安市集中供水调度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106项指标,定期检测供水水质。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确保供水安全,编制完成了《西安市供水应急预案》,认真进行供水反恐应急演练。西安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召开前,专门制定了《西安市世园会期间供水应急预案》,确保为广大游客提供清洁安全的饮用水,为西安树立良好的世界大都市形象。

探索寻找供水改革之路

2002年,西安市市级机关机构改革,市水务局应运而生。2009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取水、供水、排水、城市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等涉水事务统一划归市水务局管理,并成立了西安水务(集团)公司,打破了多年来职能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和格局,初步实现了水务一体化,为城市供水安全奠定了体制保障。

成立西安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安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推动国企改革的重要部署,是做大做强水务产业链的重大举措。其目标就是建设具有较大经营规模和较强经营实力,具有良好经营业绩和服务水准,跨行业、跨区域、多元化投资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国内一流现代水务企业,服务西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创新供水事业迎来春天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几年来,不断创新求变、实现跨越的西安供水事业已呈现出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实现了从自来水服务商向综合水务服务商的转变。供水、排水以及污水处理一体化经营的改革,形成了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务产业战略重组的新模式,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管理、技术力量互补,水质化验、管网巡查等业务产生整合效应,促使运营成本降低,发挥出“1+1>2”的效应。

进行产权主体多元化变革。通过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科学的决策和监督机制,实现了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还多渠道引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进一步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着力整合资源,不断扩大供水规模。按照水资源区域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水务部门在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将以往分散的供水、水运营、污水处理等业务整合为一,从体制和机制方面逐步解决了污水水资源运营与管理中存在的资源分散、效率不高、机制不活、管理落后等问题,确保了城市供水安全,加快了城市整体规划建设,形成了市、区、民、企多方共赢的格局,促进了全市城乡供水事业的迅速发展,探索出水务产业城乡统筹、水务资产城乡重组、水务资源优化整合的实践经验。目前,全市已形成主城区、长安区、阎良区、临潼区、户县、周至县、蓝田县、高陵县和泾渭新城等9个独立的供水区域。

展望西安供水前景美好

随着巨大的水务投资需求,水务产业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为了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水务产业市场中谋求发展、在愈演愈烈的国际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西安水务人从适应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出发,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勾勒出清晰的大西安供水发展蓝图:

2015年前

(1)完善石砭峪供水系统(新建梨园坪水库12万立方米/日),续建甘峪水库和太平峪、田峪、沣峪等径流引水工程,同时新建黑河干渠复线工程以提高黑河供水系统输水能力和安全可靠性,增加供水13万立方米/日,工程主要供规划西南郊水厂(一期)和拟建的长安区子午水厂使用。

(2)建设李家河水库、曹庙水库供水系统,共可增加供水量29万立方米/日,其中供新建东南郊水厂25万立方米/日,供蓝田县城3万立方米/日。

(3)因沣渭新区建设规划要求,将新建沣渭地下水源地(3.5万立方米/日)、迁建沣皂河地下水源地(10万立方米/日),同时改建第三、四、五水厂,保证地下水产水量和改善出水水质;完成西南郊水厂一期工程(40万立方米/日),主要向沣渭新区和主城区供水。

(4)随着第二、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的二期扩建实施及第六、第十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增加主城区再生水供水量34万立方米/日,主要将再生水用于主要补充西安市河流和景观水体、浇洒绿地和道路等。

(5)新建草堂基地水厂,处理能力为5万立方米/日,主要用于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扩建户县石井水厂(2.5万立方米/日)、周至黑河水厂(1.5万立方米/日)和临潼二水厂(3万立方米/日),新建蓝田二水厂(3万立方米/日)和阎良配水厂(8万立方米/日),增加区县供水18万立方米/日。

2015年前,主城区共可增加供水量132万立方米/日,区县增加18万立方米/日,完全可以满足2015年前后全市的用水需求。

2020年前

(1)完成石砭峪供水系统的高冠峪水库(8万立方米/日),新建田峪水库工程(8万立方米/日),共计增加供水量16万立方米/日;完成引汉济渭一期工程,增加城市供水量167万立方米/日;供于西南郊水厂二期工程(60万立方米/日)、长安区子午水厂二期工程(3万立方米/日)和子午水厂(50万立方米/日);高冠峪水库、田峪水库引水与引汉济渭工程的引水渠道可考虑同步建设。

(2)建成灞河供水系统33万立方米/日(包括:蓝桥河水库8万立方米/日、万军回水库7万立方米/日、清峪水库4万立方米/日、冯家湾水库4万立方米/日,计23万立方米/日及引金济灞10万立方米/日),全部供于东郊水厂30万立方米/日。

(3)完善大峪供水系统,修建库峪水库4万立方米/日,增加市区供水4万立方米/日,主要向城区景观环境供水。

(4)完成东北郊水源地建设工程,增加地下水供水10万立方米/日,扩建户县、高陵水源地建设工程,增加两县供水3万立方米/日。

(5)随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污水处理厂的远期扩建实施,增加主城区再生水供水量40万立方米/日,主要将再生水用于主要补充西安市河流和景观水体、浇洒绿地和道路等。

2020年前,全市共可增加供水量198万立方米/日,基本可满足2020年前后全市的用水需求。

“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供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十二五”,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吹响了我国水利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号角,水务事业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水务事业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水务的美好未来正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坚信,西安的水务事业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有能打善打硬仗、敢于攻坚的水利队伍,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定能够成功开拓出一条西安特色的水务发展现代化道路,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