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网-工程师的家园
无法逾越的文化瑰宝-中国古代建筑巡礼
RSS 打印 复制链接 发布时间:2016-06-30 11:35:37

陵墓建筑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的石牌坊

明代皇帝陵地两处,一在南京钟山南麓,为太祖朱元璋孝陵;一在北京之北昌平天寿山下,葬成祖朱棣以后十三帝,总称明十三陵。

明陵制度与南宋陵墓有较多相似,坟堆则改为圆形土堆,称"宝顶"。宝顶前沿纵轴串有一系列院落,也是强调纵轴线的纵深构图。有些陵仍保存上宫、下宫串连而有一定距离的做法,但包括孝陵和十三陵成祖长陵在内的大多数陵墓则将上、下二宫连成前后紧邻的二部,前部是下宫,每日奉祭,加强了陵墓构图的纵深层次,也更加紧凑,是良好的构思。明陵又改变了南宋诸陵在神道两侧不设石刻的做法,恢复了唐与北宋的做法,神道两侧有许多石刻,称为石象生。

更值得注意的是明十三陵群陵的成团布置方式,是一个重大创造。在此以前,各陵墓都只是单独营建,互不相关。十三陵则采取了以成祖长陵为中心,其他各陵环成弧形并共用神道的方式,不只是省减了人工,也使陵墓区的气势更加宏大了。

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在北京以北45公里昌平县境内,山岭逶迤相连,呈向南敞开的马蹄形,在马蹄最北中央,山麓下建成祖长陵。长陵之南6公里是马蹄敞口处,有两座东西对峙的孤立小山岗,在二者之间建大红门,整个陵区即以此为起点。大红门以南直至北京都是平原。这种利用自然地形的方式,令人想起中国古代城市和其他大型建筑重视与大环境密切融合的优秀传统,除长陵外其余十二座陵都分散在马蹄形两翼,略呈弧形,面向公共神道。

据《日下旧闻》的记载,当初选址时,大臣们多主张京西潭柘寺一带,成祖永乐皇帝独看中天寿山,是他亲自选定的地方。成祖在南京登基不久,北京仍时时受到蒙元残余力量的威胁,他决意先在昌平营造陵墓,以示保卫国土迁都北京的决心。

长陵前后三院同宽,围以高墙。陵门砖建三孔券,单层,覆单檐歇山顶。门内第一进院甚浅,东侧有碑亭一,重檐歇山。第二进院方形略纵长,入口为棱恩门,在中柱一线开三门。棱恩门座落在白石栏干围绕的单层石台上,很象紫禁城太和门。第二进的主体建筑棱恩殿在院落后部,形制同于太和殿,正面宽度比太和殿还略大,但深度较浅,是中国现存规模第二的大殿。

明十三陵

更多
  • 相关新闻
  • 热点推荐
  • 我来说两句 ()
用户名: 验证码: 验证码
  • 本月热门下载
  • 建筑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