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低碳”作为一个新概念正逐渐被国人接受。中国不但在世界面前作出了减排承诺,更提出了明确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据统计,我国的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随着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衣、食”逐步向“住、行”方向升级,建筑耗能将成为未来20年主要能源消费的增长点。“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被专家认为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涉及国家政策、技术创新、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等。而面对已经来临的“低碳”经济的考验,广大工程企业准备好了吗?

    何为低碳建筑

   “低碳”概念最早来自生活。二氧化碳增多、地球变暖,因而低碳生活应运而生。此后,低碳经济的理念被提出,接着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如潮而至。之前民众只是看见汽车、工厂的排放量,而建筑的碳排放却被忽略了。实际上,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上,而交通汽车只占到30%。具体到房地产行业就更是能耗大户。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另外,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

    不过事实上,低碳建筑并不是建筑界的一个新名词,至少在日本建筑师看来,早在20年前就开始在建筑界践行。对于一个没有资源的岛国来说,能源就意味着生命,而低碳就成为大多数建筑师当时考虑的出路之一。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欧洲近年流行的“被动节能建筑”可以在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类正常生活需要。这在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已经成为现实。

    在中国,低碳建筑思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写进国家的发展规划中。事实上,早在2007年我国提出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6年降低20%的目标。当然,中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还需要有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可操作的标准,同时也应辅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中国正加快建设低碳建筑体系

    近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我国正在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介绍,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就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体系。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就是从关注单体建筑节能向关注整个城市建筑节能转变,从关注建设施工阶段节能向两端延伸,即涵盖土地获取、规划布局阶段的节能以及建筑报废阶段的节能。

    武涌说,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主要是推动5方面工作,具体包括:继续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加大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改造的面积再上一个台阶;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抓好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一体化成规模应用;加大力度推动建筑节能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

    而在此前由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低碳经济与绿色建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与会代表也提出了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的倡议:将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尽快启动低碳发展的相关基础性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实施若干低碳发展的重大行动计划;大力增强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创新低碳发展机制;健全低碳发展体制等。其中一条具体建议是实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重大行动计划,有选择地建立低碳发展试验区,以比较效益高、量大面广、见效快的建筑节能工作与绿色建筑为抓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

    目前,北京、上海、保定等一批城市正在向低碳城市转型。上海正借着“世博会”的春风建设成为绿色资源聚集地,改善能源结构、降低碳的密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将成为上海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低碳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工程企业应该在技术创新和材料运用上做文章,建设绿色低碳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使建筑物有效的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

    中建一局三公司北方区经理沈伟说:“‘低碳’的概念很广,单纯地对于建筑而言,一定是从材料开始的更新,进而施工工艺随之变化,再发展一定是施工机械的革新,且施工管理的方方面面会相应改变。”

    低碳建筑,最重要是在材料上有突破,包括将来的屋顶技术、屋面技术、涂料技术,都要产生新的突破才能支撑低碳经济。当然这种突破应该还不能说是技术突破,而是技术的革新。这其中不仅包括了所有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无铅化设计、太阳能和日光利用、噪音、振动对策,而且包括电梯的节能、低辐射玻璃、既能蓄热也能散热的天窗,甚至是能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新风量等技术。

    对于低碳建筑实现的时间,沈伟说:“目前对于国内这种改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技革新是这种变化的前提,经济是这种变化的保证。国内的发展很快,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建筑行业火热。大家选择建筑材料时,一定会首选经济的、易采购的、易施工的、有过施工先例的、工人熟悉的、政府部门认可的。”

    尽管如此,沈伟对低碳建筑表示了极大的信心,他说:“不可否认,这一定是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城市建设的趋势!如果中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建材,可以代替目前大量使用的水泥等高碳材料,那将使建筑行业产生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