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指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产生的污水,如厨房炊 事、沐浴、洗涤衣服和其它生活用品、粪便及其冲洗过程中的产生的各种污水,还包括农村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乡镇企业废水(含有 机废水) 的混合污水。这些农村生活污水具有如下特征:分散、污 水成分复杂、量大、增长快等特点。这些生活污水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处理,通过非点源和点源排放到农村附近的河流中,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N、P使河流水体出现了富营养化,使水体中的蓝藻的疯长,河流中的水遭到了污染。

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建设美丽乡村起到重要作用。农村地区人口分散、地区差异大、排水方式粗放、环境治理基础薄弱、资金短缺。总体上,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偏低,治理形势严峻。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问题

农村生活污水还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1.大多数是生活用水,所以重金属等有害有毒物质含量低;

2.污水中有机物含量高,可生化性好,另外农村生活污水中含有病原菌。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有少数污水处理管网建成了,其运行管理和建设严重滞后。综合以上因素农村生活污水存在如下问题:

农村水冲厕所的广泛使用,污水没有处理就近排入渠道,污水中大量的人有机物、N、P 和微生物可能超标等,对农业灌溉用水遭成了污染。

少数农户在建设新房和卫生设施改造时, 建立了“三格式”化粪池简单处理后渗入地下,对地下水体水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地下水的饮用产生了潜在危险。

少数铺设污水管网的村镇,一般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排放沟渠很容易被垃圾堵塞,从而使污水漫流,影响了周围的环境。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点

1、农村生活污水收集难度大

农村房屋分散建设,污水收集难度大、建设成本高。从目前力鼎环保调研的全国1500多座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来看,农村人口少,用水量变化系数大,大部分集中收集污水处理设施在设计中按覆盖区域户籍人口设计,但实际运行中能收集进入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水量严重偏低。

2、污水管网覆盖率普遍偏低

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当前仅对部分重点区域、重点村庄开展了治理,污水管网大多分布在人口集中的城镇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大部分聚集度较低、只能采用分散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村庄,尚未缺乏系统治理。

3、污水排放分散

由于农村的特殊性,一般没有固定的污水排放口,排放比较分散,其污水的水质、水量、排水方式有自身特点。很多村庄尚无排水系统,雨水和污水均沿道路边沟或路面排至就近水体。有排水系统和管道的地区,除小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实行雨污分流制系统外,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合流制排水系统。

4、运维管理问题多多

缺乏完善的长效运维机制、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正常率低:农村污水治理受益主体付费制度未建立、政府财政支付困难,大部分地区未建立完善的长效运维机制,普遍存在运维责任主体不明确、运行经费无保障,导致集中治理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率低,建设的设施难于发挥正常的环境效益。

5、缺乏高性价的污水处理技术

目前主流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性价比较低,能稳定达标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造价约4000-8000元/吨,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造价。此外,污水处理设备能耗较高、需要持续添加药剂等问题尤为突出。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人居环境整治、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节能减排、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是美丽乡村及生态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少资深专家建议在做农村生活污水区域规划时应加大现场调研、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力度,因地制宜制定方案,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分区施策分类治理

做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区施策,分类治理,统筹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改厕等工作。

一是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科学选用治理措施。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西北干旱地区地表水环境容量小,对污水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缺水地区需注重工程治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节水减污、源头减量,采用分质处理、梯级供水、循环利用的模式。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河湖纵横,有的区域地表水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宜采用工程+生态修复的模式,既能降低资金投入,又有利于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

采用生态修复模式治理生活污水需因地制宜。平原地区可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恢复等方式,将房前屋后沟渠、塘堰改造为生态沟渠、氧化塘等。丘陵地区可结合地形地貌、汇水条件,在溪流下游设置生态水坝,建设人工湿地。同时,要加强污水预处理,防止生态修复设施超负荷运行。加强水系连通,恢复水生生物种群。

二要结合人口集聚程度,科学确定污水收集处理方式。

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是治理生活污水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农村地区集镇、村委会所在地、旅游景区等地人口相对集中,具备污水集中处理的有利条件,可实行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有条件的地区可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将城郊接合部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

在山区等人口分散地区,应切实做好“一池三改”工作。倡导村民分级、循环用水,对黑水、灰水、其他生活杂排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资源化利用。结合水量、水质特征,科学确定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工艺。同时,要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污水治理和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水环境质量底线。

三是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的协同性、经济性。

结合各地经济基础、条件情况,对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分别制定阶段性行动目标,体现出分区施策的原则。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统筹协调,避免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污、农业固废混入污水。开展“厕污共治”,将居民、畜禽粪污集中纳入沼气池处理,粪污堆肥还田,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回用于农业灌溉。通过对污染物分类治理、精准施策,实现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循环回用,降低污水处理的经济成本和环境风险。同时,立足地方实际,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开发和推广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管理简便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和设备。

四是尊重村民意愿,增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工作合力。

加强生态环境政策和污染防治知识宣传下乡,深入实地开展调研,广泛掌握民情民意,及时解决困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群策群力,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凝聚群众共识,建立规范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节约用水、乡村保洁的村规民约。健全农户付费和日常监督制度,增强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发挥好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地方资金投入,用好补助资金。完善投融资政策,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与农业农村产业开发项目有机组合,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化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一体化开展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设计、建设、运维,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社会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共管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