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框剪结构、框架结构中,混凝土的阳角是不可避免的,但笔者在现场巡查时发现,有些施工单位在混凝土阳角位置的处理不是很好,特别是在框剪结构的高层住宅工程中,阳角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集中表现在阳角漏浆、漏振造成蜂窝、麻面甚至露筋现象时有发生。

根据GB 50204—2002(2010年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8.2.1条规定: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已经出现的严重缺陷,应由施工单位提出技术处理方案,并经监理(建设)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对经处理的部位,应重新检查验收。同时,第8.2.2条规定: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不宜有一般缺陷。

从以上的相关规范可以看出,无论是蜂窝、麻面还是露筋等质量问题在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相关条文中都是明文禁止的,但为什么部分施工单位依然屡禁不止,一犯再犯呢?

现场管理人员针对该现象,对木工、瓦工进行了全覆盖检查与跟踪,采用因果树的分析方法,终于找到了主要问题的所在——木工操作人员加固模板的方式存在严重质量隐患。部分施工现场的木工操作工人的错误加固方式如图1所示。

1.png

这种加固方式看起来没有问题,阳角处用方木加固,方木外面用钢管进行固定,钢管使用对拉螺栓进行紧固,加固方法、加固方式,包括钢管的间距、对拉螺杆的直径都是经过计算得到的,所有的工序都有章可循。但现场管理人员在拆除存在问题的阳角混凝土模板后,对模板进行了分析与检查,发现问题出现在混凝土的阳角的加固方式上。原来几乎所有出现问题的阳角模板加固都采用如图2所示方式。

2.png

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外表上两根方木对模板阳角处的加固方式是存在约束的,但是在大板的端点,即混凝土阳角处的位置,从受力状态看是没有约束的。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由于振动棒的作用将混凝土振捣到模板中,但在两个模板的交叉点有12 mm×12 mm的空间是悬挑状态。混凝土受到振动棒的强力振捣,四处流散。由于没有约束,混凝土浆液遇到模板交叉点的位置,便集中流入质量隐患点所在位置处,导致混凝土框架结构中阳角位置出现蜂窝、麻面甚至露筋的现象。

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呢?框架结构或框剪结构中阳角出现质量问题是由于两个模板交叉点处没有约束造成的,故应从源头上加以处理、解决。经过管理人员的反复试验与论证,将两个模板交叉点的位置由悬挑状态改为简支状态就可以约束交叉点的位移,模板不发生位移,混凝土浆液自然就不会渗漏,框架结构阳角蜂窝、麻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具体做法是将一边的模板伸入到方木的顶端,与另一侧的模板相抵(图3)。

3.png

经过现场人员的反复试验,采用此种加固方式的模板未再出现蜂窝、麻面等现象,且出模效果比较理想。

本文介绍的框架结构中阳角位置的正确处理方法仅供参考,希望能对相关人员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