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钢结构软件查询计算结果时发现短梁与柱连接节点中腹板与柱角焊缝厚度为负值,何意?

我在应用STS钢结构软件查询计算结果时发现短梁与柱连接节点中腹板与柱角焊缝厚度为负值,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焊缝高度出现负值,是当焊缝设计不够时,程序自动在焊缝尺寸计算值的前面加的一个负号,在绘施工图时此值有时会变成“×”,没有特殊含义,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用户应对该焊缝值自行计算调整。1)不计算竖向荷载;2)一次性加载;3)按模拟施工加荷方式计算竖向力1;4)按模拟施工加荷方式计算竖向力 2。我想请教各位高手:什么时候要考虑施工加荷方式计算竖向力?什么情况不计竖向荷载?1)不计算竖向荷载,即不计算竖向力:它的作用主要用于对水平荷载效应的观察和对比等。 2)一次性加载计算:主要用于多层结构,而且多层结构最好采用这种加载计算法。因为施工的层层找平对多层结构的竖向变位影响很小,所以不要采用模拟施工方法计算。 3)模拟施工加载方法1:就是按一般的模拟施工方法加载,对高层结构,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计算。但是对于“框剪结构”,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在导给基础的内力中剪力墙下的内力特别大,使得其下面的基础难于设计。于是就有了下一种竖向荷载加载法。4)模拟施工加载方法2:这是在“模拟施工方法1”的基础上将竖向构件(柱、墙)的刚度增大10倍的情况下再进行结构的内力计算,也就是再按模拟施工方法1加载的情况下进行计算。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传给基础的力比较均匀合理,可以避免墙的轴力远远大于柱的轴力的不和理情况。由于竖向构件的刚度放大,使得水平梁的两端的竖向位移差减少,从而其剪力减少,这样就削弱了楼面荷载因刚度不均而导致的内力重分配,所以这种方法更接近手工计算。另外pkpm公司还在其技术说明中提到:"模拟施工加载2"是在原模拟施工加载计算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间接方式(将竖向构件的轴向刚度增大10倍),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这样,基础的受力更均匀。对于框剪结构而言,外围框架柱受力有所增大,剪力墙核心筒受力略有减小。 "模拟施工加载2"在理论上并不严密(本人解释:人为的扩大了竖向构件与水平构件的线刚度比),只能说是一种经验上的处理方法,但这重经验上的处理,会使地基有不均匀沉降的结构的分析结构更合理,能更好地反映这类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设计人员在软件应用中,可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所以,pkpm公司建议:在进行上部结构计算时采用“模拟施工方法1”;在基础计算是,用“模拟施工方法2”的计算结果。这样得出的基础结果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