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桩断桩与夹泥层施工缺陷及预防措施有哪些?

原因: 

 

   a、泥浆过稠,增加了浇注砼的阻力,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因此,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砼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砼,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砼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最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成夹泥层; 

   b、灌注砼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次灌注也是造成夹泥层和断桩的原因。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1)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振击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如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2)因泥浆过稠,如果估算或测砼面难,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砼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砼面,也就产生提漏,引起断桩; 

   c、灌注时间过长,而上部砼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砼表面的沉淀物,造成砼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与导管拔不上来,引发断桩事故; 

   d、导管埋得太深,拔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导管拔上后砼不能及时冲填,造成泥浆填入。 

   防治方法: 

   a、 认真做好清孔,防止孔壁坍塌; 

   b、 选择适宜的导管:导管由不小于250mm的管子组成,用装有垫圈的法兰盘连接,导管必须进行水密性、承压及接头抗拉试验; 

   c、 在灌注砼开始时,导管底部至孔底应有250~400的空间,首批砼数量应能满足导管初次埋深≥1.0m和填充管底空间的需要; 

   d、 在整个灌注过程中,导管出料口应伸入先前灌注的砼内至少2m,应经常测量孔内砼的高程,及时调整导管出料口与砼表面的相应位置; 

   e、 灌注的桩顶应比设计高出0.5~1m,以保证砼强度,多余砼在接桩前凿除;初凝前,任何受污染的砼应从桩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