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直辖市建立15年,重庆规划三环十射多连线基本形成,其中的桥梁基础90%以上是人工挖孔桩,实践证明人工挖孔桩特别适合像重庆这样的山区,人工挖孔桩以其特有的大承载力优势得到许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认可,确实是一种经济适用、美观耐久的基础形式。

  关键词:人工挖孔桩;设计要点;施工流程;摩擦型桩;端承型桩;桩端持力层

  1 概述

  重庆直辖市建立15年,重庆规划三环十射多连线基本形成,其中的桥梁基础90%以上是人工挖孔桩,实践证明人工挖孔桩特别适合像重庆这样的山区,人工挖孔桩以其特有的大承载力优势得到许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认可,确实是一种经济适用、美观耐久的基础形式。

  2 人工挖孔桩的优点

  设计比较简单,便于计算,计算参数较少;可以实时验证地质资料的准确性,并根据实际地质资料调整设计;施工操作工艺简单,施工方便,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人工开挖,造价较低;单桩承载力高,可直接检查桩外形尺寸和持力层情况,受力性能可靠,抗震性能好;可多桩同时施工,施工速度相对较快,减少建设工期,节省设备投资,降低工程造价;对桩基周围岩层扰动较小,特别是水钻配合施工,桩孔整齐,保证了基岩的完整性;浇筑方便,基本上不会出现断桩、钢筋笼上浮、保护层厚度不够等施工缺陷。

  3 适用范围

  人工挖孔桩适用于桩径(不含护壁)0.8m以上(且不宜大于2.5m)无地下水或地下水较少的粘土、粉质粘土,含少量砂、砂卵石的粘土采用,特别适于灰岩及砂岩地区,深度一般20m左右,最深不宜大于30m。对有流沙、地下水位较高、涌水量大的含水量高的淤泥、淤泥质土层不应使用。

  4 设计要点

  4.1 桩的选型

  根据桩址地址特点选定摩擦型桩或者端承型桩,如果覆盖层较厚,坚硬岩层埋置较深或者无坚硬岩石层可选摩擦型桩,如果覆盖层较薄,持力层承载力较大则可选择端承型桩。当单桩荷载较大,岩层埋深较浅时,宜采用嵌岩桩,当基岩面起伏很大且埋深较大时,宜采用摩擦桩。

  4.2 桩的最小中心间距

  一般不少于3.0d,当为端承型桩时不少于2.5d。

  4.3 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

  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深度对于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砂土不宜小于1.5d,碎石类土不宜小于1.0d,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0d。对于嵌岩桩,嵌入倾斜的完整和较完整的全断面深度不宜小于0.4d且不小于0.5m,对于嵌入平整、完整的坚硬岩和较硬岩的深度不宜小于0.2d且不应小于0.2m。

  4.4 配筋

  配筋率一般通过计算确定,可取0.2%~0.65%,主筋不应小于8根,直径不小于12mm,且应通长配筋;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200~300mm,桩顶以下5d范围内的箍筋应加密,间距不应大于100mm;当钢筋笼长度超过4m时,应每隔2m设一道直径不小于12mm的焊接加劲箍筋。

  4.5 混凝土标号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25,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50mm。

  4.6 根数的确定(嵌岩桩)

  先确定单根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Quk=Qsk+Qrk=u∑qsikli+ζrfrkAp,再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Quk/2,再确定根数n=(Fk+Gk)/Ra。

  4.7 验算桩基承载力

  竖向承载力计算:Nk=(Fk+Gk)/n;Nkmax=(Fk+Gk)/n+Mxyi/∑yi2+Myxi/∑xi2,需同时满足Nk≤Ra及Nkmax≤1.2Ra;水平承载力计算:Hik≤Rha。

  4.8 验算桩基轴心受压正截面受压承载力

  当桩顶以下5d范围的桩身螺旋式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时:N≤ΨcfcAps+0.9fyAs;当桩身配筋不满足上述条件时:N≤ΨcfcAps(N为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的桩顶轴向压力设计值,人工挖孔桩Ψc=0.9)。

  5 施工流程

  放线、定桩位及高程;开挖第一节桩孔土方;支护壁模板、放附加钢筋;浇筑第一节护壁混凝土;检查桩位(中心)轴线、标高;架设垂直运输架;安装提升设备、吊桶、活动盖板、水泵、通风机等;开挖第二节桩孔土方;拆第一节、支第二节护壁模板、防附加钢筋;浇筑第二节护壁混凝土;检查桩位(中心)轴线、标高;逐层往下循环作业;开挖扩底部分;检查验收;吊放钢筋笼;浇筑桩身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到桩顶时,应适当超过桩顶设计标高,以保证在剔除浮浆后,桩顶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6 质量控制

  6.1 桩位定位

  依据测量控制网资料和桩位平面布置图,测定桩位方格控制网和高程基准点,确定好桩位中心,以桩位中心为圆心,以桩身半径加护壁厚度为半径画出上部圆周,撒石灰线作为桩孔开挖尺寸线,桩位线定好,经监理复查合格后,用竹片、φ6或φ8钢筋在石灰线四周外边埋设四个桩心控制点,便于在安装第一节桩孔护壁模板时校正模板位置。

  6.2 严格控制桩孔垂直度、中心位置

  每节桩孔护壁做好后,必须将桩位轴线和标高测设在护壁上口然后用十字线对中,吊线锤向井底投设,以半径尺杆检查孔壁垂直平整度,井深以基准点为依据逐根引测。

  6.3 桩终孔要保证设计桩长和入岩深度

  桩孔挖至设计深度后,必须检查土质情况,桩底必须支承在设计规定的持力层上。

  6.4 桩身混凝土要分层连续浇筑

  分层浇捣,每次浇筑高度不得超过1.5m,每层浇捣厚度不得超过0.5m,浇筑桩身混凝土时,混凝土必须通过溜槽,当落距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串筒末端距孔底高度不宜大于2m,也可以采用导管泵送,混凝土宜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实。防止混凝土发生离析,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在70~90mm之间,在距桩孔口6m以下时,人工浇捣较困难,可以采用在混凝土中掺入水泥用量0.25%的木钙减水剂,使混凝土坍落度增至150~180mm,利用混凝土大坍落度下落时冲击力使混凝土自身密实,在距孔口6m以内时,混凝土分层浇筑,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分层振捣密实,直至桩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