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是指在山坡岩体或土体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一般由降雨、河流冲刷、地震、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近年来,由于斜坡前缘切坡、后缘弃土加载、庄稼灌溉等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滑坡比例明显增加。在农村,滑坡俗称“地滑”、“走山”、“垮山”和“山剥皮”等。

       滑坡是怎样孕育形成的?
       一般滑坡从孕育到形成要经历开裂、蠕变、滑动、稳定四个阶段。

       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滑坡?
       滑坡一般发生在顺层斜坡,倾斜岩体比较破碎、山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在频繁进行工程建设的山地丘陵地区,那也是滑坡多发区;地震导致灾区山体松动、岩体破碎,在余震或暴雨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坡。
 

     什么是崩塌?
       高陡山坡上的山石(土)裂开后,向临空面的方向滚落下来,叫做崩塌。根据岩土体成分,可划分为岩崩和土崩两大类。崩塌的运动速度极快,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什么时间易出现崩塌?
       发生崩塌的时间大致有以下规律:①降雨过程之中或稍滞后,是出现崩塌最多的时间;②强烈地震或余震过程之中;③开挖坡脚过程之中或滞后一段时间;④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

       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崩塌?
       山体内部裂隙发育,岩体被多组裂隙切割、破碎,裂缝与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极易发生崩塌;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崩塌有哪些前兆?
       在崖下突然出现岩石压裂、挤出、脱落或射出,通常伴随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响,这种迹象表明可能发生崩塌;当发现陡山有掉块、小崩小塌不断发生时要注意,可能发生崩塌;出现地下水水量异常等都要提高警惕,可能是崩塌的前兆。

       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地震引起的溃坝等水源激发,形成的一种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并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有哪些危害?
       在暴雨或持续降雨条件下,泥石流往往突然爆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奔腾咆哮而下,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

       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
       泥石流形成一般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较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源。

       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动力或人为动力造成地表浅层岩土体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陷坑的动力地质作用或现象。引起地面塌陷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以及地下开挖采空、大量抽水等。地面塌陷的主要危害是破坏房屋、铁路、公路、矿山、水库、堤防等工程设施。此外,地面塌陷还破坏土地资源,使大量耕地被毁,一些城市和矿区环境恶化。

       人类活动对地面塌陷有何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面塌陷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或强度过大的人类活动都有可能诱发或导致地面塌陷。现将对地面塌陷有重要影响的几种主要人类活动及其作用简述如下:
       (1)矿山地下采空。地下采矿活动造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使上方的岩、土体失去支撑,从而导致地面塌陷。这种人为活动是采矿区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我国已有许多矿区发生了这类地面塌陷,并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危害。如山西省内八个主要矿务局所属煤矿区的地面塌陷已影响到数百个村庄、数万亩农田和十几万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矿坑、隧道、人防及其他地下工程,由于排疏地下水或突水(突泥)作用,使地下水水位快速降低,其上方的地表岩、土体平衡失调,在有地下空洞存在时,便产生塌陷。这类人为活动对岩溶地面塌陷所起的作用极大,由此所产生的岩溶地面塌陷的规模和强度最大,危害最重。我国许多矿区、铁路隧道中的岩溶地面塌陷均由这类活动所致。
       (3)过量抽采地下水。对地下水的过量抽采,使地下水水位降低,潜蚀作用加剧,岩、土体平衡失调,在有地下洞隙存在时,也可产生地面塌陷。这种地面塌陷也多见于岩溶地区的塌陷中,并多发生在城市地区。
       (4)人工蓄水。这不仅在一定范围内使水体荷载增加,而且使地下水水位上升,地下水的潜蚀、冲刷作用加强,从而引起地面塌陷。
       (5)人工加载。在有隐伏洞穴发育部位上方的人工加载,也会导致地面塌陷的产生。
       (6)人工振动。爆破及车辆的振动作用也可使隐伏洞穴发育地区产生地面塌陷。
       (7)地表渗水。输水管路渗漏或场地排水不畅造成地表水下渗或化学污水下渗,也能引起地面塌陷。

       我国有哪些监测地面塌陷的方法?
       地面塌陷的监测包括对地面、建筑物、水点(井孔、泉点、矿井突水点、水库渗漏点等)、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和岩、土体特征的长期观测,以及对塌陷前兆现象的监测。
       (1)长期、连续地监测地面、建筑物的变形和水点中水量、水态的变化,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等,对于掌握地面塌陷的形成、发展规律,提前预防、治理是非常必要的。对地面和建筑物变形的监测,通常设置一定的点位,用水准仪、百分表及地震仪等进行量测。地下岩、土体特征的变化可采用伸缩性钻孔桩(分层桩)、钻孔深部应变仪等进行监测,水点变化的观测常用测量水量、水位的仪器进行。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可借助物探或钻探方法查明。
       (2)塌陷前兆现象是塌陷的序幕,离塌陷时间近而且短促。因此,及时发现这些现象,作出预警报,对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现象一般比较直观,只要仔细、认真,通过肉眼便容易发现。塌陷前兆现象的监测内容包括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枯,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变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面环形开裂,地下土层垮落声,水点的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现现象等。
 

     发生地面塌陷应如何应急?
       (1)塌陷发生后对临近建筑物的塌陷坑应及时填堵,以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
       (2)建筑物附近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填塞,地面的塌陷坑应拦截地表水以防止其注入。
       (3)严重开裂的建筑物应暂时封闭,待完成危房鉴定后再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4)放牧及采集山货时,不要贸然进入塌陷危险区。
       (5)居住在因采矿挖空形成的采空区的居民,在汛期要注意房前屋后地面有无显著变形、裂缝等迹象;注意下大雨时地表水是否有大量、快速渗入地下等现象。如发现异常,应立即撤离并通知有关部门,不要冒险停留在原地或居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