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岩土工程勘察是应用岩土工程的观点、技术和方法,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岩土工程勘察所占工程投资比例甚低,通过勘察可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或改造不利条件,减少工程后期处理费用,提高工程质量。在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规范行为。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详细探讨,通过勘测的实例来说明岩土工程勘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工程勘察; 岩土解决措施; 
   
  岩石的裂隙性和土的孔隙性是岩石和土区别于混凝土、钢材等人工材料的主要特点。习惯将岩石和裂隙视为一个整体称为“岩体”,将裂隙概化为“结构面”。弄清结构面的产状、参数和分布,是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重难点。土是一种散体材料,存在孔隙。对于饱和土是固、液两相;对于非饱和土,是固、液、气三相。在饱和土中,由于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和消散,不同的加荷速率地基承载力不同。饱和土中的超静水压力可导致挤土效应,使桩被挤断、挤歪和上浮;非饱和土的孔隙气压力形成基质吸力,基质吸力随着土中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因而不稳定。总而言之,把握好孔隙压力是岩土工程的重要关键。 
  1 常见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 
  根据实例勘察的过程和结果,总体可以将工程勘察中出现的问题归结如下: 
  1.1 资料搜集不全,任务目的不明确:只有设计意图明确,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地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但不少勘察报告的前期资料搜集不全面,拟建工程的地面整平标高、结构形式等情况也不详细,设计单位的勘察技术要求严重缺乏。 
  1.2 地质形态的问题:主要是地下可能存在不明物体、空洞以及其埋藏位置、分布形态和深度的确定。 
  1.3 界面划分的问题:主要包括岩石风化程度和岩土体的界面划分,软弱结构面以及地质构造的判断,还有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例如:在实例中的界面划分,有的时候会出现划分的混淆。 
  1.4 岩土参数的问题:主要是那原状岩土样难以取到和室内外试验难以进行的岩土层也就是粗风化岩、颗粒土和残积土等。其岩土设计参数(变形指标、承载力等)都难以确定。 
  1.5 技术素质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勘察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勘察各专业之间缺乏技术交流与内部的沟通,不了解各自的技术服务对象和技术发展的状况,导致一旦遇到了复杂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不知道该采取何种技术方法及手段去解决所面对的技术问题。 
  1.6 综合能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技术勘察人员不具备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分析、整理、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归纳总结、补充印证的能力,结构、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不足,因此常常会造成勘察的目的不明,所提供的资料无法满足设计的要求。 
  2 容易忽略的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地层情况变数大,没有一个场地条件和土质情况是同样的。国家规范和行业规范很多也很具体,但都不能照搬硬套。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根据拟建工程特点和场区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在工程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容易忽略的问题: 
  2.1 认为地基条件只要满足承载力即可,容易忽略建筑物对变形和场地土层均匀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勘察工作的内容,不仅应提供满足建筑结构荷载所需要岩土工程特性指标和地基基础设计参数,尚应包括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建筑场地类别、建筑抗震地段划分和岩土地震稳定性等对建筑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所需要的内容。 
  2.2 易忽略在详细勘察中勘探深度应自基础底面算起的规定;在一些建设工作中往往场地未经平整,现场地面标高高出设计地面标高很多,勘察前因没有收集详细标高资料,忽视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的规定,以致选成勘探深度小于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2.3 只满足每个场地每主要土层的原状土样或原位测试 6 组的要求,忽略了某些土样取样质量差、离散性大,6 组土样不能满足统计计算、基坑支护和地下水控制所需用的各类岩土工程参数。 
  2.4 基础选型建议应全面客观、安全经济。在进行岩土工程勘探的第一个钻孔开始,就应对拟建工程的基础,有一个基本概念,因为采用的地基形式也关系到钻孔深度和勘察工作量是否满足抗震设计、场地评定等规范要求的问题。地基方案的选取应在对周边原有建筑物的基础、本地的施工条件和施工能力、完工时间、工程造价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拟建场地的土层情况及建筑物的结构和荷载、设备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安全、经济合理的地基方案建议。 
  3 岩土工程勘察创新探讨与实践 
  3.1 应用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是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 CAD 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将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 CAD 技术转变,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主要解决的是岩土工程勘察中场地方域的数字化、场地物性指标的数字化、场地地层的数字化和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设计。 
  3.2 岩土工程数字化建模方法 
  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的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表面模型法,主要通过精确的表示出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来表示均质地质体的建模方法。其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获得的一系列离散的测点资料,包括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然后利用数据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可以抽象为把一系列同属性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构成网状曲面片,进而确定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有很多方法用来表示表面,可以采用不规则格网法,就是将区域内有限个点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如果任意点不在顶点上,则该点的数字属性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在边上用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程,在三角形内则用三个顶点的高程),所以 TIN 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在整个区域内连续但不可微。 
  3.3 基于 GIS 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将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起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采集、管理能力和空间查询、分析能力,解决了传统岩土工程勘察由于勘察数据内容上的复杂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而在数据处理上无能为力的状况,而且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可视化操作能力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操作平台,实现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中场地方域的数字化。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需要涉及到大量的勘察数据处理、图件绘制、自动计算及辅助决策等,将 GIS 技术引入岩土勘察设计领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勘察设计结果的准确性。岩土工程勘察所接触的对象和需解决的问题范围较大,涉及的内容多且十分复杂。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者,只有全面掌握与岩土工程有关的规范、规程,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细致的开展工作,同时汲取互相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交流学习,不断总结提高,才能有效开展工作,确保勘察成果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