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及地下工程“眼镜法”工法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v发布时间:2014-06-12 14:48:33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63 KB
  • 资料分类:岩土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civilcn.com
   隧道和地下工程常用的钻爆施工方法,有全断面法、台阶法和分部开挖法三大类。“眼镜法”是分部开挖的一种,这种施工方法是:先在隧洞两侧各开挖一个导坑,并施作初期支护形成封闭环,再进行拱部环形开挖支护,最后开挖中间核心土,全断面一次模筑混凝土衬砌。由于该法体现新奥法原理,采用分部开挖,分部封闭,自下而上地完成开挖、支护和衬砌,减少了对围岩的扰动,使围岩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德国应用该法成功地修建了法兰克福地铁,日本也应用该法修建了成田新干线隧B2区和横滨地铁上町车站。我局与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合作,在大秦铁路西坪隧道第四纪软弱碎石土、卵石土的Ⅱ类围岩中,完成了“眼镜法”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研究试验,取得了成功经验,1987年“眼镜法”通过了技术鉴定,并于同年获铁道建筑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被建设部评为全国施工新技术项目。该法在大秦铁路景忠山隧道得到应用。目前,北京西单地铁浅埋暗挖法施工中,“眼镜法”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已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工法特点
   “眼镜法”工法与传统的双侧壁导坑法相比,尽管在开挖形式上有类似之处,都是先挖侧壁导坑,后挖拱部弧形导坑和中间核心土,但是所依据的理论有本质上的不同。“眼镜法”是以新奥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采用格栅拱网喷混凝土柔性支护作为主要支护手段,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来指导施工。而传统的双侧壁导坑法则是以散粒体的松散压力概念为基础的,采用强大支撑,不考虑围岩的自承能力,也没有采用系统监控量测等信息化管理手段。
   工程实践表明,“眼镜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能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和地表下沉量。由于采用分部开挖、分部支护封闭,将大断面改为小断面施工,支护体系能及时、充分发挥作用,减少对围岩的扰动,使围岩的变形和地表下沉得到控制。
   (2)作业安全可靠。该法充分利用中间核心土的支撑作用,以格栅网喷混凝土为支护手段,自下而上地逐步完成开挖、支护和衬砌作业,使拱部开挖后的支护结构坐落在坚固结实的基础上,没有下沉坍落之虞,提高了施工安全度。
   (3)采用格栅拱与挂网、喷混凝土相结合的柔性支护,能很好地适应围岩的变形,而且支护刚度能随喷混凝土强度的增长而增大,使支护结构与围岩形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
   (4)应用量测监控等信息化管理方法作为指导设计施工、确定工艺参数的依据。通过信息反馈,使整个施工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5)施工作业简便,技术不复杂,不需要特殊机械设备,也不需要特种技术工人,适合我国国情,容易推广应用。
   (6)超前开挖的双侧导坑,还可起到地质预报作用。
   二、工艺原理与适用范围
   (一)工艺原理
   “眼镜法”是以新奥法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在开挖上,划大断面为小断面,缩小开挖跨度,减少扰动围岩;分块的断面形状近似椭圆,周边轮廓圆顺以避免应力集中,初期支护采用格栅支撑与网锚喷混凝土相结合的柔性支护体系,并及时施作,使断面及早闭合,以控制围岩的变形,并充分利用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建立一整套围岩及支护结构的监控量测系统,进行信息化施工管理,随时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合理安排、调整施工工艺和设计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二)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Ⅰ、Ⅱ类围岩无水(或少水)的各种软弱土质、砂质、膨胀性土等隧道及地下洞室,对于浅埋、大跨度的松软围岩以及地表下沉量要求严格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尤为适用。
   三、施工工艺
   (一)施工程序
   (1)先开挖两个侧壁导坑,每个导坑分上、下两层,并施喷一次早强混凝土(厚度5~7cm)。
   (2)安设导坑格栅支撑,上部打入局部锚杆,挂网施喷二次混凝土(厚度13~15cm),使导坑支护封闭。
   (3)拱部环形人工开挖,并施喷一次早强混凝土(厚度5~7cm)。
   (4)安设拱部格栅支撑(下部与侧壁导坑格栅连接),挂网喷二次混凝土(厚度18~20cm)。
   (5)用反铲开挖核心土部分。
   (6)用风镐人工拆除导坑内侧的临时支撑。
   (7)开挖、灌筑仰拱。
(8)立模一次灌筑内层衬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