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土壤侵蚀问题与水资源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仅加剧了我国土壤退化面积,还致使大部分的土壤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很容易引起洪水自灾害,间接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此同时,由于土壤侵蚀而引起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也越来来突出,导致我国部分缺水地区出现水危机情况,造成了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笔者就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针对水土保持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讨论,并具体分析了其减水减沙的效益,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 

  1 引言 

  近些年来,水流流失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逐渐受到了我国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以此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缓解水土流失的现状。但是,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项长期、综合性的工程。并且,在不同的施工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所产生的效果与作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还需要对其进行仔细全面的定量描述。下面,本文就对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从而总结出一些自身的看法与观点。 

  2 水土保持措施中常见的几种形式 

  2.1 所谓的水土保持生物林草措施主要是在水土流失的地域进行植树造林工程,以此来加大地表面的植被覆盖率,从而对地面土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样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土壤的抗冲刷能力,还可以避免土壤受到雨水的侵蚀,进一步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加强做好水土保持生物林草措施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这一水土保持措施已经拥有较大的发展时间,其所产生的正面效应也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青睐,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农作物种植也是属于生物林草措施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农作物本事就具备了生物的特质,在其表面增加植物覆盖面积是为了抵挡降雨的泥沙量。而对于不同的农作物种植方式,也需要采取相对应的水土保持生物林草措施。下面,笔者就对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种植方式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1)轮作种植方式是指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按先后顺序分别种植在同一个土地上,病根就其实际的生产任务来选择适合的轮作方法。并且,在这一生产过程,若是选择了大田轮作方式,就应当粮食的生产量为主体,其一般是在满足农产品需求的基础上才建立的轮作。而为了我满足更多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实际需要,生产人员通常会采取水旱轮作的方式,这也为后茬作物的水肥条件创造了有利的空间。 

  (2)间作、套种和混播:间作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栽培方法,如玉米与大豆间作;套种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时间播种两种以上的不同作物,当前种作物未收获时,就把后作播种在前作的行间,如小麦与黑豆套种等;混播指在同一块地上,两种作物均匀撒播或混合播种在同一播种行内,或在同一播种行内进行间隔种植,如小麦与豌豆混播等。 

  2.2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是以保水保土保肥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农业生产为宗旨,以犁、锄、耙等为耕(整)地农具所采取的改变局部微地形或地表结构的措施。据史书记载,早在四千年前的后稷时代,劳动人民就采用了圳田法,其后西周时代发展为高低畦种植法,称为畎亩法[5]。是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为原则,将土地作成高、低相间的垄和沟,在高亢的干旱地只种低畦地,在下湿地只种高畦地,使低畦在高亢的土地上能拦蓄水土而在下湿地起排涝和洗盐碱的作用,这就是现代垄作法的起源。此后,西汉赵过创造了代田法,将沟和垄每年轮换利用,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一般在25%~50%。现今西北干旱区应用的垄沟种植法、水平沟种植法等都是在代田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西汉末年汜胜之提出了区田法,将作物播种在凹入地面的沟里。这种方法不仅能保墒防旱,少种高产,而且有利于保土保肥,防止水土流失,现在黄土高原地区实行的掏钵法、坑田法、穴种法、窝种法等耕作方法均是对区田法的继承和发展。 

  2.3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改变一定范围内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降雨入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利用光、温、水土资源,建立良性生态环境,减少或防止土壤侵蚀,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措施。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在水土保持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雏形“梯田”;黄河中游山区农民在18世纪就开始打坝淤地;引洪漫地在中国也有悠久的历史。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围绕山地荒废与山洪及泥石流灾害问题,阿尔卑斯山区开展了荒溪治理工作,奥地利的荒溪治理工作、日本的防沙工程均相当于我国的水土保持工程。 

  我国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可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3 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在实际的水土保持措施中,减水减沙效益主要是指,水土保持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对径流和产沙量按照合理的百分比例进行减少。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十分的自然资源。但由于部分地形条件复杂,其陡坡耕地比的差异性也比较大。尽管部分调研人员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也开展了大量实地考察工作。然而,常常因为每一个研究学者采用的观测小区不同,很难对检测结果进行统一的比较分析。所以,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促使水土保持措施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小区标准体系,并将不同研究者所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一的汇总整理,使其能够在统一衡量标准下进行对比。这样以来,就可以在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中,获取到更加准确的减水减沙的效益分析数据。 

  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生物林草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分析得知,农作物受到的减水减沙影响较小,这也就说明其引起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陡坡耕地所导致的。而生物措施大多是在固土的作用下,起到的减水减沙效益较为明显,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采取退耕还林的办法,以此来达到理想的减水减沙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水土保持措施是当今最有效的水土流失控制手段。因此,在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应当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利用,并对所产生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真正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重要作用及有效价值,从而促进水土保持措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希平,雷廷武.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4(2). 

  [2]张满良.略论水土保持措施对西北地区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战略意义[J].水土保持学报,2002(6). 

  [3]叶岸青,王巍达.浙江水土资源流失的原因与保护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