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对于人类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消息,全世界有11亿人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联合国的报告指出,在贫困地区,有80%的疾病是由饮水不安全引起的。每天约有2.5万人因此而死亡。享有安全饮水已作为人权的标志之一。联合国甚至警告:如果世界人口持续增加,到2025年,全球1/3的人口将不得不为获得安全的饮用水而苦恼。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又是一个水污染严重的国家。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了一些突发性重大水污染事件,引起社会对饮用水安全的广泛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公众对饮用水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饮用水安全却面临严峻形势。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大量工农业和居民生活废水污染水体,使水资源紧缺加剧,致使目前不安全饮水人数依然较高。
  我国饮用水状况堪忧
  饮水安全指的是既要有水喝,饮用水又是安全卫生的。它受制于水资源量和质两方面。目前,我国87%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湖泊中约有75%的水域受到污染。我国的自来水与世界相比尚属低标准安全水。即使达标的自来水,在输水管网、高楼水塔中也会造成二次污染。老百姓喝到的水往往达不到标准。
  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指标超标,状况堪忧。部分农村饮用水主要来源于大自然的泉水、井水等,基本上不采取什么净化措施就直接饮用或煮沸饮用。我国农村饮用水主要存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问题。据调查,目前2亿多水质不安全的农村人口中,有8000多万人饮用水含氟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5370万人饮用水砷含量超标,饮用苦咸水的有3850万人,饮用被严重污染的地表或地下饮用水涉及9080万人,4410万人饮用水中铁、锰等超标。农村饮用污染地表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饮用污染地下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华北、中南地区。水源污染,造成致病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易导致疾病流行。有的地方还因此引发伤寒、副伤寒以及霍乱等重大传染病,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随着农村农药、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水中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由于水源恶化,直接饮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和卫生状况难以保障,导致介水传染病暴发、疾病流行等。
  城市供水紧张,水源受污。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安全问题逐步显现,并且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非常突出。近年来,城市供水体现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缺水城市数量增多与缺水程度逐步加重并存。全国的建制城市中,有2/3的城市存在缺水问题,北京、天津、济南、大连等城市缺水形势越来越严峻。二是城市水污染、水环境恶化问题突出,水源地约30%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氯、氟、耗氧量等主要指标超标,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水污染相当严重,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深圳市等水污染表现尤为典型。三是兴建调水工程成为很多地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重要措施,不仅北方地区修建了调水工程,南方的很多城市也提出了兴建调水工程的构想和计划,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城市供水问题越来越复杂,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城市饮用水主要来源于自来水、纯净水等。自来水由市政自来水公司集中供给。作为饮用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水源受到工业污染。自来水虽经加工,但难全面达到卫生、安全的各项指标。输出管道长期使用,缺乏必要的维护、清洁措施,不少管道发生渗漏、结垢、锈蚀现象,多种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滋生;有的输水管道竟有藻类滋生,严重影响水质量,造成输送中的二次污染。
  二是因水中铁、锰、色度、浑浊度和细菌指标等超标,锈蚀层形成生物膜,与消毒剂发生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造成二次污染。生物膜老化剥落时会出现突发性污染(引发“黑水”现象),进一步造成管网破损。因管网二次污染,使城镇供水从出厂水流经管网到水龙头时,水质合格率约下降10%。
  三是我国自来水厂大都使用氯为主要消毒剂,有机物在氯化消毒过程中与氯作用,不但增加氯耗影响消毒效果,而且生成多种氯化消毒副产物,其中大部分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据调查,饮用氯消毒水的人与癌症死亡率密切相关;水体中种类繁多的有机物绝大多数对人体有急性或慢性、直接或间接的致毒作用,有的还能积累在组织内部改变细胞的DNA结构。
  我国城市自来水水质明显低于国外发达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多数水源的原水水质相对较差、污染严重、水中浊度和色度及有机物浓度偏高;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水厂仍然主要采用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对某些特殊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限,难以充分适应不断变化的水质。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我国的生活饮用水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形势严峻。这一现状急需得到合理的控制和改变,以确保13亿人民的饮水安全。目前,我国饮用水现状可以概括为:饮用水在农村正在向“温饱”靠近,在城市正在向“小康”迈进,差距悬殊。
  饮用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7年7月1日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一2006)规定的水质指标和限值在饮用水安全性的次序中,生物性指标(微生物和原虫)依然放在首位,对水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饮用水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
  问题一:水源地污染
  一切事物都要追溯到源头,生活饮用水的水源要受到严格的保护。近几年,环保、卫生和自来水系统多方检测数据表明,水污染类型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微生物污染为主、70年代的重金属污染为主转向现在的有机污染为主。以地表水为水源的饮用水源95%以上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源中有机污染物明显增多,且检测出国内外公认的多种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以及造成动物和人类生育能力下降及其后代生存能力减弱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部分地区各类建设项目大规模侵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导致保护区的范围不断缩小;不少地方不但原有排污口的排污量有增无减,还不断地在饮用水水源上游新增排污口,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大量未经审批的项目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附近建设;部分地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上游仍存在钢铁、化工、制革、造纸等重污染企业,超标排放、偷排等违法现象屡禁不止。
  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氮磷污染日益突出。目前,我国水体污染物中来自工业、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各占1/3。农业面源污染还没有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和大量畜禽粪便淋溶渗透进人水体,二者导致部分水体氨氮浓度明显上升,水华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带来的藻毒素污染直接威胁群众健康。目前,全国约有65%的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耕地中的有毒物质可通过环境界面的交换和迁移,致使水质恶化。
  问题二:水质污染
  生活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物、藻类、病原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重金属、持久性有毒有机物以及硝酸盐、氟等化学物质超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水质问题。生活饮用水水质主要受水源水质、水处理工艺和配水系统制约,需要有与水源水质相匹配的合理水处理工艺、卫生的供水系统(配水管网和调节构筑物)以及有效的检测手段才能保证饮用水水质。我国城市供水多数采用常规的水处理工艺和液氯消毒,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差,消毒副产物问题严重。村镇供水普遍缺乏必要的水处理设施、消毒设施和水质检测设备,有水处理设施的多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分散式供水、小规模集中式供水的村镇几乎无水处理设施,群众直接饮用水源水,造成饮用水中细菌指标、污染物、有害矿物成分超标问题严重。
  问题三:常规水处理工艺受到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自来水是安全卫生的。其实,因为水污染,自来水屡屡受到影响,使人们对自来水的安全性开始提出质疑。
  目前,我国自来水的处理技术依然沿用100年前的传统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净化”,将江河水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可饮用水。经过一个世纪的洗礼,当代的水质现状与100年前的水已经截然不同了。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对降低浑浊度、去除水中悬浮物有较好的净化消毒作用,但对目前以有机污染为主的微生物污染则不能彻底去除,致使有机污染物、农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和藻毒素在出厂水中时有检出,甚至超标。加氯消毒还会形成危害更大的氯代有机物(THM)。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开始规模化推广膜处理技术用于自来水的生产。
  问题四:自来水管网污染、二次供水污染
  我国大城市的输配水主管道许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安装配备的,经过半个世纪的氧化和腐蚀,由于物理、化学、电化学、微生物等的作用,在给水管道的内壁会逐渐形成不规则的“生长环”,且随着管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厚,使得过水断面面积减小、输水能力降低并严重污染水质;加之城市自来水管网年久失修、维护管理不力,管网渗漏高达20%以上,甚至达到40%,造成二次污染,安全堪忧。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层建筑迅速增加。高层建筑的供水设施与低层建筑不同,低层建筑是由自来水厂通过管道直接供水,而高层建筑供水设施则通过二次供水设施才能获得。通常,二次供水设施包括高位水箱、低位水箱、水泵、输水管道等设施。自来水首先进入低位水箱,然后通过水泵输送到高位水箱,再通过重力作用供给高层各用户。由于管理不善、存放时间长等,造成二次供水污染的情况普遍存在。二次供水水质污染的直接结果是饮用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严重的甚至发病,危害身体健康。
  问题五:水型地方病
  水型地方病问题主要是高氟水、高砷水和苦咸水问题。高氟水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黄淮海平原地区。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因饮用高氟水而引起的这些病症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往往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病致贫。在氟病区,由于氟斑牙、“桶圈腿”、驼背病屡屡发生,直接影响青少年入学、参军、就业和婚嫁。有的地方,村民身高只有0.8m~1.4 m,出现了“矮子村”,村民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高砷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新疆、宁夏和吉林等地,受影响人口约200万人。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可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饮用苦咸水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区。长期饮用苦咸水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问题六:突发饮用水卫生事件
  饮用水不同于食品,某种食物出现问题时,可以选择其他食物来食用,而水则无法选择和替代。城市供水是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不得不大规模地展开清理行动并切断数百万民众饮用水的供应。
  近年来,大范围的水污染事件不断在媒体上曝光,可以说惊心动魄。饮用水安全问题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的头等大事。针对不同原因而引起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对策
  严格实施饮用水源地划区监管。以饮水安全为目标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禁止一切开发活动;在其他类饮用水保护区禁止新上污染项目,取缔保护区内的围网养殖和直接排污口,特别要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加大投入,强化水源保护能力建设。国家和地方财政应增加投入,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充实农村水源常规监测、管理的人员编制,促进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的经常化。建立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物普查制度,开展定期监测。
  建立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针对我国水源污染严重、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急剧增加的趋势,应尽快建立水源地水质实时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并真正落实,提高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供水安全。
  完善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加强供水管网的防护,对已经锈蚀的旧管道应采取措施及时更换和维修;新建自来水管网尽量采用防腐性能好的优质管材,并做好金属管道的定期防腐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减少饮用水的二次污染。要合理设计蓄水池等贮水设施,设施内壁采用新型优质材料,规范管理,定期清洗、消毒,保障周围环境的清洁。坚决制止自来水管网与其他用水管道相接以及蓄水池与消防水箱或其他用途水箱的互用行为。
  提高公众保护饮用水水源的意识。加强针对新饮用水国家标准的人员培训,加强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意识,减少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中水型疾病的罹患率。加强企业管理,杜绝排污现象。
  完善国家饮用水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涉及饮用水安全的监管规定,分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供水条例》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中,形成了多部门监管、多头执法的局面,扯皮、执法不到位的现象在所难免。如用水点水质安全卫生,是确保居民健康饮水的最终防线。但在这个最终环节的监管职责上,法律责任不清,影响监管效果。为明确涉及饮用水安全卫生监管各环节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严格执法,提高监管效率,国家应加强饮用水立法,借鉴美国法律层次高、完整、专业的饮用水法,尽快制定我国的安全饮用水法。
  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人民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针对不同原因而引起的饮用水的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安全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饮用水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