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不光是质量方面,对舒适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建筑企业也对建筑通风施工更加重视。本文先对通风历史进行了阐述,又进一步分析了其和热过程所具有的关系,并分析了建筑通风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建筑通风;历史;发展 
  建筑通风对于整个建筑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建筑室内的环境和居住者的健康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人们在这方面也有较高的需求,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特别注重建筑通风的设计,将建筑通风率提高上来,达到规定的通风标准。对于吸烟废气来说a应该单独设计一个通风通道,并对其进行稀释,这样才能减少污染。现在世界各国对建筑室内的空气污染有一定的研究,并逐渐改善建筑通风的设计理念,使建筑通风真真发挥出使用,提高室内的环境。 
  1 建筑通风历史分析 
  从十九世纪开始,建筑通风这一概念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且有了一定的应用基础,但是人们对通风这当面的理解还是差很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通风。一直到而是世纪,随着呼吸疾病的广泛传播,更多人都被确诊为肺结核病症,且多数都病发在夜晚的空气中,这和当时的建筑环境有一定关系,因为那时候都是敞开式的火炉,这对空气会带来较大的影响,也是这个时期,烟囱也才被广泛使用,即便是应用了烟囱,室内的烟气还是不能有效减少,污染还是较重的。敞开式的火炉在燃烧的时候会和较多的空气接触,这就会有很多烟产生,就算人们对排烟道进行多次改进,还是不能有较好的效果。经常很长一段时间,火炉才慢慢进行了改进,不再是敞开式,而是封闭式,然后还能达到取暖的效果。并且在火炉上端加了烟气隔板,这样能达到供热的目的,还不会使室内有过多的烟气,从这以后人们对室内空气污染也就更加关注了。 
  1.1 碳酸污染 
  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化学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也都对空气有了较多的了解,经过相关的呼吸现象研究,动物在呼吸的时候都是将体内的不新鲜气体给排出来,而额时候空气中就已经被污染了。在二十世纪的时候,人们对建筑通风又有了新的研究,人的身体健康通常都是由腐烂的物质和它自身的潜在影响所致。城市在不断地发展,有些国家已经不光将空气的污染物放在沼泽湿地和腐烂的物质上,还将城市的垃圾和污水,还有密集建筑中的人群考虑在内,通过对空气和人们的疾病的病因分析,得出空气在被重复呼吸之后不能很好的流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从而引起人们的高发病率,特别是人口过于密集的地方。有相关的学者指出,在过于拥挤的空间内,会有碳酸气体的成分,还有些人认为由于空气的不流通导致人们缺氧,从而出现窒息的情况,而且碳酸气体已经被当做呼吸污染的一个衡量标准,且还比较有效。针对这些情况,最好的就是保持空气通风,这样也能较少室内空气被污染的几率。 
  1.2 对流通风 
  早在十六世纪就已经有通风器,并在矿井中使用,最开始的通风系统主要是依据水利或者蒸汽动力,这并不适用于建筑通风。而后期的对流通风研究,成为热力学的一项重点研究课题,并将其应用在建筑通风中,这一实验经过了200年左右才成型。有的工程师则建议将吸气风管应用到通风设计中,在通风的同时还能实现建筑供热,燃烧器并不在吸气管中直接安放,先利用蒸汽盘管进行装备之后才应用到建筑供热中,从而利用两个相同的管道以实现通风供热这一目标。 
  2 通风方法发展史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很多发达国家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建筑设计理念上有流量较大转变。从以前开放砖石结构的建筑已经转变成密闭幕墙结构式的建筑,即便是冬天,还有的建筑要利用供冷装置将照明产生的热量进行控制,使其保持一定的平衡,尽管如此,在机械通风上还是没有过多的变化。在近些年中,人们对建筑能源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对室内空气有所了解,在通风标准上也在不断地改善,对通风有了更新的认识,并能根据建筑的面积加工最小通风量给计算出来。由于存在吸烟形成的烟气和甲醛被考虑,修订了之前的通风标准对非吸烟环境通风量进行明确规定标准中规定可利用空气净化装置对空气再循环使用进而对特定污染物浓度进行有效控制减少了新风量也改变了原有通风措施。发生能源危机之前,定风量送风是一种主要送风措施。在建筑空间中空气固定流量流通,每个区域都被再加热系统调整温度,系统持续运转,温控系统不管室内是否有人都将冷却给定量气流后加热。 
  3 通风的发展趋势 
  尽管通风系统转化至VAV系统具有明显成效,但有关研究表明建筑Ac系统提高的能源效率也使超过一半的美国房客具有不舒服感觉,与建筑环境相关的某些尚未确定的疾病不断增加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导致经济损失,过去二十年间,人们更关注适宜的通风量,而未来更注重通风质量的改善与效果。目前很多研究开发集中在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以及使能源消耗不断降低。即便过去三十余年间不断改进了控制策略,HVAC基本运行理念没有收到任何影响。结合调节供暖制冷及湿度与通风,实现热负荷平衡,利用稀释方法减少活动空间的污染物还依然是十九世纪所建立的前提。它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通风措施基于能耗降低与空气质量改善的发展对此也具有一定挑战。 
  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建筑通风经历了第一次概念革新。不管基于何种技术选择措施和技术,方式通风都将从热负荷中逐渐分离,并对局部条件产生更多地反应。为相关人员提供所需热环境,建筑物将再次具有渗透性。利用选择性通风措施,将特定污染物祛除。纵观建筑通风的发展史,起初分离的通风与建筑热过程不断结合,从自然通风方式向机械通风方式转变,整个建筑空间作为通风对象向呼吸区作为通风对象进行转变,具有启停操作的通风控制向按照控制目标所需进行按需控制进行转变,建筑围护结构以通透型向密闭型转变。对建筑通风的发展进行展望,部分分离的通风与热过程将成为一种趋势,渗透风从新型建材中透过将日益引起关注,并结合机械通风方式。主要对象是微环境的通风使个性化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并融合有关技术,灵敏反应出系统与微环境的相关技术指标,使调整具有实时性,而新型通透建筑围护结构基于可渗透性建材将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束语 
  建筑通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效率的提高和环境品质的改善,建筑、机械、控制等有关技术进步对于建筑通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现代建筑的时候,要将通风元素考虑在其中,给人们舒适的生活空间,如果不注重建筑通风,让室内的空气不能很好的排出来,转换新鲜的空气将对人们的健康有较大的威胁。 
  参考文献 
  [1]刘红敏,连之伟.室内环境污染与健康[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0. 
  [2]赵德清,范静涛,范静龙.CFD方法在小区规划设计/高大空间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1. 
  [3]白玮,龙惟定.自然通风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