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国力的进一步上升,国家对于运输的要求从数量逐渐过渡到效率。快速运输系统应运而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浅析快速运输系统中的高速铁路运输系统,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快速运输系统 发展趋势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strength of a further rise in our country,the requests of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from quantity gradually transition to efficiency.rapid transit system came into being,bu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also exposed some problem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apid transit system of highspeed railway transportation system,and forecasts the trend of its development. 
key word:rapid transportation system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 [f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快速运输系统发展现状 
在公路运输方面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截止2010年底,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达7.4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 
在铁路运输方面主要涉及高速铁路。到2012年我国高速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1.3万公里,到2016年预计可以达到1.6万公里。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8358公里,居世界第一。 
水运、航空与管道运输由于各种原因,或是自身条件的限制,或受制于技术上的难题,暂时不在快速运输系统讨论的范围内。 
2.快速运输系统的特点 
2.1 速度快 
快速运输系统和其他运输系统相比,在速度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以高铁为例,我国的高速铁路基本保持在200-250km/h,最高速度可以达到350km/h。城市轨道交通的速度优势就更加明显,根据长安大学龚晓芳硕士论文的数据,在一般情况下,公共汽车速度为10-20km/h,轻轨的速度为20-40km/h,地铁的速度为40-50km/h,最高可达80km/h,同时城市轨道交通不会堵车。 
2.2 效率高 
快速运输系统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效率高。具体体现在占地面积小,运输量大。一辆公共汽车可载客60-80人,轻轨一节车厢可载客60-150人,地铁一节车厢可载客150-200人。单位时间内,运输的旅客量轨道交通运输能力是公共汽车的10倍左右。地铁和高架轻轨是不占用公共用地的。 
3.快速运输系统的发展趋势 
3.1 客运铁路发展趋势 
3.1.1 轻速度,重效率 
我国高铁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客运要求,但我国在建设高铁过程中过于追求高速度、高标准,忽视了速度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火车提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只注重提高速度是没有用的。铁路经济学要的是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不是追求速度更快,而是追求更密集。 
3.1.2 协调发展 
客运铁路建设的协调发展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高速客运铁路与城市区域协调发展,未来我国的高铁建设在完善“7918”网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加强热点城市区域带与次热点城市区域带的交通联系;另一方面,高速客运铁路与其他客运方式协调发展,中国国情决定,每年有2亿多外出务工人员,这些人收入低、消费能力弱,所以目前我国在发展高速客运铁路的同时还应注重于其他客运方式的协调。 
3.2 城市快速运输系统发展趋势 
3.2.1 科学决策 
目前,我国的城市快速运输系统主要是地铁和轻轨。国外除了地铁和轻轨外,还有市郊铁路、有轨电车和磁悬浮等。我国和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国情不同,我国也不宜照搬国外经验。关于轻轨与地铁的选择上,应科学决策, 
3.2.2 合理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的布局,应该和城市客流的分布相适应,将分布在城市各处的客流用城市轨道交通连接起来,同时各条轨道交通之间在规划时应做到相互呼应,同时换乘站点的选择应均匀、合理、科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城市轨道交通高效、方便、快捷的设计理念。 
4. 总结 
总的来说,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快速运输系统发展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应结合本国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庆斌 荣朝和 马运等,运输经济学导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73-79) 
[2]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 
[3]吴群琪 陈文强,交通运输系统演化机理与发展趋势,长安大学学报,2009(6)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