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出口岩溶处理措施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v发布时间:2012-08-22 11:21:45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231 KB
  • 资料分类:路桥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civilcn.com
圆梁山隧道出口穿越奥陶、寒武系灰岩、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奥陶系地层顶部为黑色页岩,上部夹紫红色薄层状泥岩、泥灰岩,构造单元为桐麻岭背斜和次级褶曲,并横穿F1、F2、F01断层,构造节理发育,背斜轴部成山,两翼成谷,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具有明显的台地特征,出口段位于岩溶水季节变化带和水平循环带,岩溶和岩溶水发育,全隧线路纵坡为人字坡,其中出口段线路纵坡为-8.6‰。并于线路右侧30m处按预留二线线位设集施工中地质探测、通风、排水、增加工作面及运营期间排水、消防、救援、人员疏散等多功能的贯通平导,平导全长11186m,平导按有轨运输单车道断面设计,Ⅱ、Ⅲ级围岩一般地段和岩爆地段采用锚喷衬砌,、Ⅳ、Ⅴ级围岩及Ⅲ级围岩大变形地段采用模筑衬砌。正洞侧沟水通过横通道引入平道排除洞外。对于地下水冷水河浅埋段按“以堵为主”的原则进行设计;桐麻岭背斜段采用“以排为主”的原则设计。全隧采用曲墙带仰拱的复合衬砌结构型式。其中,桐麻岭背斜段(出口段)由拱墙设置的纵、环向盲沟、铺设复合防水板,施工缝设链式橡胶止水带形成防排水系统,排泄岩溶水,未考虑岩溶水对衬砌结构的影响。
2 突水涌砂经过及已采取的工程措施
2.1突水涌砂经过
2001年6月15日8:00,平导PDK361+592处沿两个超前探水孔流出黄色砂水,8:20分探水孔出现涌水突砂,其流量时大时小,但总趋势为逐渐增大,17:00达到高峰,其最大射程达45m,此时,并伴随大量气流,此次突水过程一直持续至6月17日,造成洞内淤积泥砂厚度0.7~1.2米。
2001年7月8日5:30分(未降雨),平导已开挖的PDK362+003处(开挖时揭露岩溶管道)出现涌水突砂,造成洞内淤积泥砂厚度0.8~1.1m。
2001年7月14日出口开挖至DK361+764时,在掌子面左下方突发大规模涌水突砂,最大流量达64m3/s,洞内洪峰高达3.0m,洪峰持续时间28分钟,总涌水量11×10.4m3。洪峰过后,隧底全被淤积,洞口淤积深度1.2~1.5m,掌子面最大淤积深度5m,洞内淤积量1.5×10.4 m3。
2001年7月26日,在掌子面施作超前探水孔时,其右下方再次突泥突砂,喷射距离达40m。此次洪峰持续时间1小时20分,涌水(泥)量最大涌水量60×10m3,洞内淤积泥砂平均高度达0.8m。
2001年8月8日,由于受降雨影响,DK361+764再次发生突水涌砂,最大涌水量1.2×104m3/h;9日至11日连降暴雨,9日最大涌水量1.56×104m3/h,10日最大涌水量2.8×104m3/h,12日最大涌水量2.4×104m3/h。
2001年8月12日4:30分,平导PDK361+060掌子面左下侧出现涌水突砂。
2.2已采取的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