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设计在人们改善生存环境的需求下日益兴盛。在设计中注入某种文化内涵、添加传统符号已成为增强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一种程式化手段。文章从建筑文化的内涵出发,并探讨了建筑设计与建筑文化的种种关系。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设计;建筑文化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needs of people improve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inject some kind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e design and add a traditional symbol has become a stylized means of enhanced works contagious indispensable. the connotation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culture.key 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 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是在一定技术标准上进行艺术创作的产物,具有双重属性。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建筑要在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对地域文化特征进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吸收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总之,现代建筑要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有建筑的共性,又能突出地方特色。 
1建筑文化的内涵 
建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建筑中的反映。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建筑本身便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顾名思义,建筑文化就是建筑师对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反映,它将建筑作为媒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生活地区的地域特征。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建筑文化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某一地域原生的文化,另一类是在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新形成的文化。相对第二类来说,第一类文化由于发育时间长,与地域的结合紧密,因而生命力强,传延能力强大。当我们从某一地区建筑的表象出发,探寻其背后隐匿的历史渊源时,总能发现其精髓和本质的一脉相承性。 
当然建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必然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更新。其发展、更新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靠其原生文化的“进化”,带来自身的更新发展,由于受自身变化的推动,这种发展变化具有主动性和有序性,也保持了自生文化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另一种途径是靠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从最初的生硬、被动、无序到最终推动原生文化发生转化这一漫长过程,所谓的“外来文化”不断对“原生文化”造成冲击和渗透,最终二者取长补短,融合出新的文化。通常这两条途径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和升华。 
文化多元化和大融合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合理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将之与原生地域文化进行恰到好处的融汇,促进“外来”不断向“原生”转化,对文化的发展进步来说意义更大,“原生”和“外来”的不断碰撞,更有利于创造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意义的建筑。 
作为现代建筑使用的主要物质材料,混凝土在表现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凝重”的文化特征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很容易且自然的做到;但若用其来表现刻画日本建筑特有的木构架造型的“轻盈”的文化特征,就会显得差强人意,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为此,日本建筑师做了大量工作,通过钢、木、混凝土的复合型现代建筑材料,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表现,尤其是对细部构造的大量研究,将日本建筑“轻盈”的文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1-3],实现了新材料、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及“外来文化”向“原生文化”的成功转化。 
由于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同属东方文化范畴,日本建筑文化从“外来”向“原生”的成功转化,值得中国建筑师学习和借鉴。由于我国自古以来所处地域位置的特殊性,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漫长的历史沉积,“原生文化”具有显著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虽然我们应该为如此悠远的历史文化而感到自豪,但同时也不能否认这种“原生”文化确实存在着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接纳能力相对不足等缺点。因此为摆脱这些不利因素,站在时代的肩膀上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充分融汇到人类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中,并不断消化、吸收、革新这些“外来”文化,加速实现“外来”文化向中国“原生”建筑文化的转化,是当代建筑师义不容辞的任务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2建筑文化的4个主要方面 
2.1建筑反映和表达了社会价值观,同时反作用于这些价值观 
建筑是设计师思想的体现,不同建筑师的修养不同,个人价值观也存在差异,必然使建筑反映和表达的哲学、经济和美学等范畴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反过来,它也会对这些价值观产生反作用,造成这些价值观的巩固、强化或削弱。从这种意义上说,建筑是对各个时代的先进技术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体现,是一种具体文化观念的说明。例如欧洲、美国、巴西等不同国家的教堂就随人们文化的不同而各有特点。 
尽管建筑风格和方式随地域、时域不同而有所迥异,然而人们对建筑艺术性和美学的追求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黄金分割总是被视为最完美的比例分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建筑风格,可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但仍会作为一种艺术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动着我们。正如前文所述,人们的审美观念很大程度上会受时域、地域的影响和制约,与所处环境的文化观念紧密相关。例如从20世纪中期到现在人们对“玻璃盒子”的观念就发生了数次改变。 
建筑是时代的缩影,它们不光客观地反映着时代特征,还以各种姿态积极地参与社会价值观的变革,对其产生巩固、强化或削弱作用。从希腊神庙可以想象它们当年是如何巩固和强化城邦制度的;从罗马的角斗场可以看到它的存在又如何与一个帝国的兴亡休戚相关。 
2.2建筑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模式 
正如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所述,人创造建筑,建筑创造了人。人总是以自己的理想模式来建造房子,并有意无意间改造了其周围的环境。然而,一旦建成,它就反过来对人产生制约作用。例如: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家庭崇尚“儿孙同堂”思想的产物,它也必定肯定和强化了“忠孝”的伦理思想;而洛杉矶那无节制扩散的独户住宅,正是以小企业为单位的经济关系的典范,体现了“无中心即多中心”的布朗分子运动式经济关系。 
2.3建筑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开拓了一条人际对话的重要渠道 
建筑也有自己的语言体系,也具有索绪尔现代语言学提出的词汇、句法、修辞、诗意、比喻、隐喻、语境(文脉)、深层结构等概念。和其他语言一样,掌握建筑语言可以大大方便我们通过对城市和建筑的阅读加深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整体化的了解。如建筑中闻名的阿拉伯拱券、印度奢堵波、中国曲线屋顶、法国芒萨屋顶等都是在各自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下产生的,并且和口语、文字一起构成了本民族或地域的独特的表述和交互手段。美国建筑师daniellibeskind在设计犹太人博物馆时就如实利用解构主义手法来表现希特勒消灭犹太人这一段极端反理性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