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不仅需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环境,而且要充分发挥河道的防涝泄洪作用,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多,河道泄洪能力不断下降,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加强河道岸坡生态整治,不但能够使河道的基本功能得到恢复,而且能够使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是打造绿色河道、生态河道的客观需要。相关部门要对河道的防洪抗旱作用加强重视,建设自然环境良好、地域文化丰富的河流,使河道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 01  加强城镇河道生态整治的重要性

加强城镇河道岸坡生态整治不仅是城镇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城镇形象品质的重要手段。各城镇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城镇的生态发展、人文地理、经济增长等因素,合理规划和整治河道生态系统,对其景观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使其既能够起到防涝泄洪的作用,又能够对生态环境起到美化的作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快城镇现代化建设。基于此,加强城镇河道岸坡生态整治势在必行。

02 目前城镇河道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人们淡薄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滞后的河道管理观念导致河道情况每况愈下。针对河道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分析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2.1 河道淤积严重,行洪能力减弱

部分城镇河道对通航具有一定的要求,受风浪和行船影响,严重破坏了河堤的完整度,使其出现坍塌或地基松动等问题,从而导致河岸边坡和堤顶面的水土大量流失,在河床内大量的泥沙淤积,从而抬高河床。另外,许多城镇不恰当的开发使岸坡绿地面积大量减少,增加了河道行洪压力 ;不断变窄的河道也使水位越来越高 ;垃圾废弃物的大量倾倒导致河床变高。上述现象都扰乱了河道正常的自然地理过程,而传统的河道整治模式一般硬化了城镇河道,这就导致河水与地下水体之间的联通互换通道被硬化的河道阻隔,使河道调节洪水的难度不断增加,因此减弱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2.2 河道堤身单薄,防洪能力不足

现如今,很多城镇干流河道呈现出较低的防洪标准和单薄的建筑堤身,一些河道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未按标准施工,导致防洪能力不达标,而且一些河道的两岸缺少护岸工程,从而造成每年的汛期洪水过境期间,一些城镇出现堤毁田塌的现象,威胁着城镇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3 河道功能损害,水质污染严重

在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水污染已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一些污染较严重的河流自身的生态功能已经遭到破坏,尤其是沿海地区具有防洪、排涝、生态环境景观等综合功能的城镇河道。另外,人们日常的生活废水在没有通过质量检测的情况下排放到河道内,使水资源受到一定污染 ;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一些政府部门开发利用河道两岸的土地,严重损害了城镇河道的功能。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完善的设施及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03  生态河道的特征

 

3.1 景观适宜性

生态河道的景观环境是适宜的,它作为一个过渡平台能够实现人和水和谐共处,为人们提供的生态景观环境具有一定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健康性。生态景观环境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良好。

3.2 结构稳定性

生态河道在结构上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河道岸坡长时间受洪水浸泡和雨水冲刷,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或剥蚀,从而影响护坡结构的稳定性。如果汛期洪水过境,将会导致河岸坍塌,毁灭整个河道生态系统。河道生态系统只有在护坡结构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够维持生态功能。

3.3 生态安全性

生态河道不仅自身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保障城镇居民的生命安全。生态河道与周围生态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河道在与其他生态系统作用时,会受到外来物种侵入、陆地污染以及水环境恶化等外界的干扰和威胁,对河岸的生态安全造成一定影响。生态河岸的抵御能力较强,自身系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

3.4 生态健康性

生态河道系统一般处于非病害状态,自身相对健康,系统内部的物质和能力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系统内部机能来看,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等 3 个因素能够有效反映生态河道的健康性。生态河道具有生物多样性、动态平衡性等特点,使生态河道系统保持一定的可持续性。

04  城镇河道岸坡生态整治模式

 

4.1 原生态型治理模式

该模式一般指植被法,主要利用芦苇、白杨、柳树、水杨等喜水性植物对河堤进行保护,使自然河岸的特征得到保持。这些喜水性植物的根系比较发达,能够起到固堤作用,另外柳枝柔韧,顺应水流,能够使水流速度减缓,使抗洪能力不断增加,河堤保护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但这种方式具有较差的洪水抵抗能力,大部分应用的河段具有较大的腹地或较缓的坡度。对于较陡的河岸可以使用土工织物辅助固坡,进一步提高河道岸坡的结构稳定性。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河道地质情况和地区气候情况选择刺槐林、龙须草、黄花、常青藤等适宜的固土植物品种。

4.2 自然型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包括“土壤生物工程法”“结构措施法”等,是在原生态型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天然护底材料,充分利用石材、木材等制作成木桩、石笼、各种种植包设置在坡脚进行护岸,植被种植在斜坡上,实行乔灌结合,形成“植物加筋土”,固堤护岸,避免岸坡出现坍塌现象。自然型治理模式一般在岸坡较陡或地段冲蚀严重的区域应用,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能够提高河道岸坡的稳固性。

4.3 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在自然型治理模式的基础上,使用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等材料进行护坡,使河道的抗洪泄洪能力进一步增强。例如在护坡施工中,利用耐水原木或钢筋混凝土制作梯形箱状框架,并将大量石块投入框架中,或插入硅管插入箱中,随后将水杨枝或大柳枝埋入框架外,将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种植在邻水侧,使大量草木在梯形箱状框架缝中繁茂生长。这种治理模式一般应用的河段具有较大的防洪要求和较小的腹地。应用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岸坡受到冲刷,所使用的材料一般是具有较高安全系数和较大硬度的干砌块石、工型钢筋混凝土等。

4.4 合理调控生物多样性

保障河道生物的多样性能够对受污染水质进行净化,河道的整体价值主要取决于河道生物的多样性,相关部门可以将水生生物人工放养在河道内,恢复河道生物链,使河道生态系统保持稳定,使其有效抵抗外界干扰,提高河道自我净化能力。河道中的污染物能够通过良好的生态平衡系统得到有效分解,对河道的生态环境修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城镇河道岸坡生态整治过程中,要结合河岸功能和河道地形,采取针对性措施营造生态水环境,在提升河道防涝抗洪作用的同时,打造绿色园林式河道景观,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