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利用光能、风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

-----正文分割线-----

1.jpg

2018年12月初,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通过了修订审查,并于2019年初正式发布实施。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工作确立了“以人为本、强调性能、提高质量” 的绿色建筑发展新模式。

2.jpg

▲绿色建筑标识&绿色建材标识

1◆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与国际主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标准接轨,完善分级模式,由3个评价等级变为4个评价等级,增加1个“基本级”。满足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即为“基本级”,以利于兼顾我国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推广普及绿色建筑。

2◆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首次写入绿色建材的概念,并明确指出绿色建材的选用原则应符合资源节约、节能节水、质量安全、耐久性、经济型等多项政策要求。其次,新版标准中新增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要求。 第三,新版标准对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从严要求,明确了装饰装修材料的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的规定,符合要求的按相应条款得分。

3◆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具备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标准质量水平也有较大提高,部分标准具备了国际先进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在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世界建筑乃至整个人类共识的现在,新建建筑是否符合生态环保要求无疑将成为商业地产领域交易、租赁和使用的重要权衡要素。

01人、建筑与自然

追溯绿色建筑的理念要到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了。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符合生态发展要求,尽量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生资源。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可持续的概念,将绿色环保覆盖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并要求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

3.jpg

绿色建筑最核心的部分自然在建筑本身,国际知名的LEED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和国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以及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目前等都对绿色建筑做出了完善的定义。

这些标准都强调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适当的建材,尽可能利用自然力量和太阳能及其他绿色能源,帮助实现通风、照明、发电,减少能耗;充分循环使用水资源,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为使用者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办公、生活空间;以及外部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4.jpg

02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

但绿色建筑可持续的要求并不止这些,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向前还包括建材生产、建筑规划、建筑施工,向后也少不了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所以真正的可持续的绿色建筑要求每一个过程都体现出高效利用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资源和材料以及应对环境影响值最小,做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

例如施工过程中,要求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减少施工消耗和垃圾废弃物产生,进行封闭式施工减少危害,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处理,预防污染。建筑材料的选择也要先考虑绿色环保及质量,还有拆除时是否可以资源再生化。 

5.jpg

后期运营维护时,需要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绿化、环保等相关的管理制度,培训专业维护人员,采用综合管理系统对建筑能耗实施科学监管,达到无不达标废气和排放,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无二次污染,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技术合理、系统高效运营等目标,让绿色建筑得以按设计标准运行。

03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建筑这一目标,最新的技术不断引入和应用。值得指出的就有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智能化和互联网+。

这三者通过软件系统、AI和互联网从设计、施工开始直到运营,全程实现共享、协同、优化、管理、人工智能判断,以降低库存、损耗、污染、成本,提高效率,并持续优化建筑物效能和营运成本。

6.jpg

由于这些技术的引入,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已降低了许多。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绿色建筑通过新能源可以实现75%至85%的节能,节能达到60%时,造价增加5%-7%,使用5-8年后即可利用节能收回成本。而且绿色建筑还可以令使用者疾病率下降,降低其他能耗,使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均大幅下降,对社会而言具有长远利益。

从长远来看,绿色建筑好处极多,对建筑学本身而言,可以丰富、完善、更新、拓展建筑学科内容,实现建筑业跨越式发展;对建筑商和用户而言,可以减少费用,提高使用舒适度,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人类发展而言,可以实现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