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L-1 】工程审计有理论吗?

【背景】现在工程审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审计业务大类,大学里也已经有工程审计专业,有工程审计教材。那么,工程审计是一个独立学科吗?工程审计有自己的理论吗?它有什么样的理论呢?

【问题详解】 

Luigi Pirandello有句话: "事实就像袜子,空的时候不能立起来。要让事实立起来,你得往其中加进使之得以存在的理性和感受。"

工程审计也一样:工程审计不能只靠事实,还要有理论,否则会成为空袜子,立不起来。

1.工程审计有没有自己的理论?

在审计业务(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中,工程审计所占的业务量很庞大,工程审计很重要,工程审计应该有理论指导。

然而,工程审计有没有自己的理论呢?可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可能存在争议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理论”的界定可能是不同的。如果把“理论”仅仅界定为对审计业务操作问题的解释,那么也可以说工程审计是有理论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学科理论体系的角度问:工程审计有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吗?答案是明确的:工程审计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这应该是一个没有异议的问题。

任何一个独立的学科都必须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否则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工程审计目前还不存在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它暂时还不是一个成熟的独立学科。那么,工程审计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吗?这取决于工程审计能否形成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

2.工程审计的业务内容体系是怎么形成的?

在我国,工程审计业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国家审计机关的诞生和发展同步的,工程审计系列业务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审计机关面对工程领域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断采取审计应对的过程。所以,中国的工程审计是由现实问题所引发和推动的,工程审计的发展是由实务主导的:先有实践,再引发研究,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显然,这个知识体系只是一个经验体系,只是对工程审计实务的分类总结。

回顾工程审计实务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现实中出现什么漏洞,实务中就以什么审计作应对。项目资金的挪用、滥用、违规使用现象引发产生了财务资金审计;工程造价的高估冒算、四算三超现象引发产生了工程造价审计;招投标违规、招投标腐败、合同管理漏洞等现象引发产生了招投标与合同审计;决策失误、投资失控、设计失误现象频发的现实引发产生了工程决策审计、工程设计审计;大量的形象工程、低效工程的出现引发产生了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豆腐渣工程的大量涌现引发产生工程质量审计等等。工程审计的业务内容体系的就是这样形成。

3. 工程审计专业教材中没有理论体系吗?

工程审计作为一种审计业务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后,其业务量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工程审计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催生了大学相关专业的设立,比如南京审计大学于2002年首家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审计方向,以培养工程审计专门人才。专业教学的需要催生了几本工程审计方面的教材。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教材当属时现主编的《建设项目审计》,该教材于2002年出版,并分别于2008年、2015年出了两个新版本。2015年版包括十一章内容,分别是:建设项目审计概述、建设项目审计发展回顾、建设项目审计程序与要求、建设项目开工前期主要工作审计、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审计、建设项目合同审计、建设项目造价审计、建设项目财务收支审计、建设项目管理审计、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建设项目质量审计。前后也有其它的教材问世,基本内容大同小异。比如朱红章编《工程项目审计》(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张鼎祖等编《工程项目审计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另外还有《基本建设审计》编写组编的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基本建设审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赵庆华编《工程审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向乐尔编《工程项目审计》(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等。

教材,特别是向学生传授专业操作技能的教材,本身并不承载理论研究的功能,它只是满足教学体系要求的、通过对实务操作程序的归纳而形成的经验体系。这类教材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对工程审计实务操作知识的系统化介绍。虽然在客观上也起到对实务知识进行分类总结的作用,亦或者对具体实务问题也作了一定的理性阐释,但这毕竟与一个学科的基本问题研究不同,与学科理论体系无关,并没有改变工程审计理论贫瘠的状况。

总之,工程审计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经验知识的层次上。这种经验层次的研究,由于没有基本理论的整合,必然导致低层次重复。同时,由于没有基本理论的规约,也必然导致工程审计实务成果的不确定性,难以规范工程审计人员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或者随意性,使得工程审计存在较大的弹性,审计结果缺少必要的精度,易于产生审计结果的人为偏差。

4. 缺少审计灵魂的的工程审计还是审计吗?

由于没有提炼出工程审计的基本问题和核心概念,也就不可能对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基本规律,进而形成工程审计学科理论体系、理论框架。所以,至今我们未看到工程审计有什么理论体系,连个思维框架也没有,也未看到工程审计这个领域出现过卓有理论建树的学者。

工程审计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已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不仅使我们无法提升工程审计的学科地位,更重要的是,使得工程审计实务丧失了审计自身应有的灵魂,不得不屈膝于管理领域的现成的管理框架,直接拿来作为自己的审计框架。这种简单的拿来主义突出表现在:造价审计只是把“造价审核”拿来,改了一个字;项目审计,只是把“项目管理”拿来,改了两个字;环境审计,只是把“环境评价”拿来,改了两个字;质量审计,只是“质量检测”拿来,改两个字;经济效益审计,只是把“经济评价”拿来,换个标签而已……这不是讲故事,这就是真实状况。这也是某些教科书的编写捷径。请问,如果我们把拿来的东西都还给人家,那么剩下的还有什么呢?

工程审计理论体系是工程审计活动的灵魂。没有成熟理论体系的指导,工程审计实务就缺少必要的依托,甚至不得不屈膝于管理领域的管理框架,丧失审计的独立精神。

5.工程审计理论体系应该怎么构建——向牛顿同志学习

笔者认为,一个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应该是通过对学科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而得到的成果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由学者们另外设计出来的。我们应该从成熟学科那里获得启示。比如牛顿力学的理论体系,它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构成的。其基本概念如力、质量、速度、加速度、静止、运动、平衡等,其基本定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等(其中的每一个定律的发现都凝聚着作者的大量心血),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形成了一个完美自洽的理论体系。它是牛顿(真是学者中的伟人啊)对“物体运动”这个基本问题的刻苦钻研而得到的研究成果,它不是靠别人凭借设计几个概念搭个框架就可以形成的。关键是,它很管用,可以预测天体,可以发射卫星……

笔者认为,工程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必由之路是:在经验体系的基础上,概括审计基本问题,提炼审计核心概念,揭示审计基本规律。功夫到家了,理论体系就形成了。

必须指出,工程审计理论体系构建,不应是拼凑若干专题研究或是罗列某些概念,也不是就事论事式的诠释具体工程审计现象,更不是搭积木似的堆积各种时髦理论,而应是一个理论化的体系,其特征是,围绕基本问题,凭借核心概念,揭示出基本规律。要能将审计业务的丰富多样性概括为最基本的问题,揭示其普适性的规律。

【问题L- 2】工程审计的知识结构就是工程造价吗? 

【背景】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现实的思考。其一,目前的工程审计业务培训基本上就是工程造价知识的培训;其二,有的大学里,工程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就是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不禁要问,工程审计专业与工程造价专业相比,究竟有无区分度?区分度何在?工程审计专业究竟比工程造价专业多学了什么?对实务人员来说,学习工程审计是否就是学习工程造价?工程审计业务与普通造价业务相比是否多出什么特别技能?所有这些问句可以归结为一个问句:工程审计的知识结构是否就是工程造价的知识结构?

【问题详解】 

的确,这个问题既是工程审计专业建设的难题,也是工程审计业务培训的难题。破解这个难题,意义重大。

为了叙述简便,用A表示“工程审计”的知识结构,用B表示“工程造价”的知识结构。

就专业而言:

如果A=B,即两者的知识结构相同,那么学了几年的工程审计原来就是工程造价,它一点也不多出什么,它就是造价,只是换了一个马甲而已(这是工程审计专业的学子们打死也不愿意接受的);

如果A<B,也即A=B—△,A不仅不比B学的多,反而还少(就造价知识的宽度而言可能确是如此),那还不如直接学B了,工程审计专业有何存在的必要?

如果A>B,亦即A=B+△,那么A比B多出的“△”是什么呢?我们能找到它吗?工程审计专业的学子们,你究竟多学了什么(好好闭门反思反思吧)?

就学科而言:

如果A=B或A<B,那么工程审计就只能与工程造价属于同一个学科(如果能够成其为学科的话),与审计学科无关;

如果A>B,亦即A=B+△,则工程审计才有可能成为有别于工程造价的独立学科,或者可以称为交叉复合型学科。问题是,那个多出的“△”是什么?作为独立的学科,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吗?

就实务而言:

有时A=B:比如从事工程造价审计业务的造价事务所,其核心技能就是造价编审,其人员也多为造价师,他们做的造价审计就是造价审核。一个工程造价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在那里可以干得很好(这让工程审计专业的学生感觉很无颜。如果仅仅是因为自己拥有“+△”而用不上而汗颜,那么还好;如果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那可就真汗颜了)。

有时A>B,亦即A=B+△。这△体现于两个方面。其一,对于政府审计以及好的内部审计而言,工程审计确实不仅仅是造价审计,还包括绩效审计、决策审计等等(记为△1);其二,仅就工程造价审计而言,造价审计与造价编制有着不同的框架和要素。虽然,审造价首先要会编造价,这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会编不一定审得好,审得好必须要有审计思维(记为△2)。

综上,工程审计专业可能有别于工程造价专业的唯一武艺,就是这个△。其中的△1暂且不表(亮眼的成绩目前还拿不出来),下面主要讨论△2。

借鉴时下流行的一个概念“互联网+”,所谓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作为工具,用在其它不同的业务领域x,就形成互联网+x(比如,农民用互联网开网店卖水果)。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个概念“审计+”,就是将审计思维作为工具用于各种需要监督的业务领域,形成各种类型的审计。其实,近些年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张已经在客观上形成了“审计+x”的态势(比如某大学的很多专业都带有审计特色)。

同样,将审计思维和框架用于工程(造价)领域,就形成“审计+工程”的工程(造价)审计。

如果说工程审计比工程造价多出了什么,那么多出的就是这个“审计+”——即审计思维,这是工程审计专业存在的唯一理由。若没有这个“审计+”,A就小于B。但是必须指出,“审计+”绝不是指增加一门或几门审计学类课程,不是一张皮加另一张皮等于两张皮,而是指审计思维。审计思维如何才能具有?需要进行训练(我们训练了吗?如何训练的?)。

也许有人说,造价事务所的很多造价人并没有经过什么审计思维训练,但他们也可以把造价审计做得得心应手。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事实。

但这种造价审核往往只需要熟练和常规的经验,所谓得心应手,就是经验和熟练。作为社会第三方审核服务,因为自身性质的局限性,无法也不需要严格按照审计框架去进行审计,甚至不需要有什么审计思维,其审计具有较大的可错性和弹性(审核过程有时成为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不像国家审计,审计结论受到严格的把控。如果我们把国家审计称为“强审计”,那么社会造价审核可以称为“弱审计”,是一种粗放式的审计。这种弱审计一旦遇到重大的或疑难问题则往往束手无策。缺乏审计思维的弱审计,显然与国家审计有很大的区分度。好比农村盖房子,不用计算不用图纸照样可以把房子盖起来,但是它同设计院通过严格的受力分析和配筋计算而建起来的房子,能一样吗?什么叫专业化啊?

那么,审计思维究竟是什么?如何训练?确实不是这篇短文所能包括的,需另文专门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