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公平、公正、择优是工程招投标最终目的。但自从实施招投标以来,关于招标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甚至存在黑幕的传闻就不绝于耳,不过至今却是没有哪一家企业敢站出来指出其中的“猫腻”。近日,一位企业经理向记者讲述了他们企业在招投标市场的经历…… 
    可以说我们企业现在80%是挂靠工程,说实话,没有一家建筑企业愿意只去收那几点挂靠费的,但没办法,靠企业自己在招投标市场上很难拿到工程,你不愿意给人挂,大把企业愿意给挂,而且管理费越收越低,1998年《建筑法》颁布时,我以为这下可以解决挂靠问题了,就对自己企业提出积极做自营工程,但实行一年后证明依然很难拿到工程,于是又走回了允许挂靠这条老路。 
    我们这座城市的招投标是先评经济标再评技术标的,技术标人为因素比较大,这就为一些包工头留下了活动的空间。我们这里有70多个专家,包工头手里几乎有所有专家的名单,有一单工程我们的经济标第一,比第二名多0.5分,但开到技术标就比第二名少0.5分,这种结果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谁也拿不出确实的证据。还有一次投标,第一次因为废了一个标,平均数我们是第一,第二天就宣布原来废标的那一家其实没废,结果我们就中不了标,至于为何废来废去的原因一个合理解释也没有。 
    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些工程是明投暗定的,甲方的投标文件根本就是在为包工头“度身定做”,有的规定要有样板工程,如果两个都有样板工程,就规定必须是哪个年代的样板工程,有的规定技术员、项目经理、管理人员,我们就遇见过一单招标甚至要求计生证达标才行,真令人啼笑皆非。 
    现在的包工头对于这个城市各家企业的业绩都非常清楚,从与业主串通,到开始炮制符合自己的招标文件,然后找合适的企业挂靠,在招标过程中,能围标就围。如果确实甩不开的企业就靠买。工程最终是落入包工头的手。 
    尽管市场目前存在不规范,但我对招投标仍然有信心,但其规范确实需要一个过程,我个人认为招投标实施细则应该明确,全省最好能推行一种最合理的招投标形式,可以考虑对于技术难度不大的工程就不要评技术标,只评经济标,这样可以避免许多人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