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价的三种境界

大学者王国维曾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三句宋词描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王氏的三境说是在讨论文学时提出的,但用以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也十分确当。作为一名工作近十年的造价从业人员,从刚开始工作时的烦苦劳累到现在的食之如饴,我体会到工程审价其实也有三种境界,即根据审价时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量、价、合同文件。

第一种境界是量。量即工程量。如果工程审价中以审核工程量为主,那么这只是审价的第一种境界。工程量的审核比较简单,无非是考验你的几何知识和立体思维能力,考验你的计算速度和耐力。

第二种境界是价。如果工程审价中以审核单价为主,则已经进入了审价的第二个境界。单价的组成主要包括人、材、机及其他费用,对单价的审核既要掌握定额,又要熟悉材料价格市场行情,因此也相对较为复杂。

第三种境界是合同文件。这里的合同文件不仅仅指通常意义上的合同协议书,一般的理解还包括中标通知书、询标纪要、投标书、合同专用及通用条款、标准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图纸、预算清单等,作为审价时还应包括招标文件、政策、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如果工程审价时能以此为侧重点,则可谓步入了审价的第三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量虽然好算但费时,价虽然易得但不一定有说服力,如果你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浩繁的算量或计价中,可能忙得头晕脑胀也没有什么显著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审价以审减为最终目标。如果说量是一点一点的减,价是一元一元的扣,那么合同文件则是成批成批的“砍”;如果说审量是“独上高楼”,审价是“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么注重合同文件,时常会起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作用,相信许多同仁会有此感受。

二、问题的提出

把工程审价划分为这样三个层次,并不是为了做空洞的理论研究,更不是为了和大学者相攀以附庸风雅。因为我们注意到,在传统的结算审价观念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两个误区:

一、把工程量的审核对审价的作用看得过重;

二、把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对审价的作用看得过重。

这两个误区实质上是一个源头,即认为审价就是比计算功力,而具有专业基础的审价人员一般计算功力也比较强。如果能纠正这种观念,对于我们把握审价方向,提高审价效率,合理分配项目甚至培养审价人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先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某市2004年造价工程师变更注册名单中,安装专业的占到60%!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跳槽率固然较高,但一般工程审价中介机构里面不满现状、不断跳槽的以安装专业人员为主,这是偶然的还是其自身的专业划分问题呢?

三、目前工程审价专业划分的不合理性

就工程审价机构自身的人力资源划分来讲,目前民用建筑一般分为建筑和安装两个大的专业。前者细分可包括结构和装饰,后者细分则囊括给排水、电气、暖通、弱电、消防以及电梯、锅炉、高低配等等。我认为,这样的划分是非常不合理的。

第一,从工程造价上看,安装(包括给排水、电气、暖通、弱电、消防等在内)一般是建筑的7~20%。这也就意味着,在目前以送审造价为计费基数的审价收费模式下,对同一个项目安装审价人员的收入可能仅为建筑审价人员的7~20%!

第二,从计算内容的繁简上看,建筑虽然造价高,但其主要高在单价上,其工程量、其需要计算的内容并不比安装多。因为建筑上一般以二维量(如平方米)和三维量(如立方米)为计量单位,虽然计算参数看似较多但相对计量点少;安装一般以单维量(如个、米)为计量单位,虽然计算简单但相对计量点多。

第三,从定额子目上看,水、电、暖、弱电、消防等加起来远远超过建筑,无论是预算编制还是结算审核自然也就费时费力得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安装专业的结算书加起来远远厚过建筑的原因。

第四,从了解项目内容到最终出具审价报告来看,安装专业也比建筑复杂得多。在目前的建设工程发承包体制下,水电、暖通、弱电、消防等专业通常为业主分别发包。因此对同一个工程项目,安装专业的审价人员就要熟悉多个招投标文件、多个施工合同,和多个施工单位对帐,出具多份报告,其工作量自然也就远超过建筑审价人员。

第五,从实际的审价人员专业分配来看,由于一般在观念上认为工程造价高的,需要耗费的精力也就多,从而安排的审价人员也就多,因此目前建筑专业的审价人员一般为安装专业的3~5倍。由于每个民用建筑必然同时具备建筑、水、电、暖等专业,因此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安装专业人员所要完成的项目数量是建筑专业人员的3~5倍!

综合上述五点的分析, 可以看出安装专业审价人员较建筑专业审价人员的工作量要大的多;而结合第一点中的造价因素和第五点中的项目数量因素,不难推算出,安装专业审价人员最终所完成的送审造价仅是是建筑专业审价人员的21~100%!因此,相同水平的审价人员在相同的工作时限内,安装专业的收入一般不会超过建筑专业的60~70%,而其付出的劳动成本要远大于对方。在这样的差异下,安装人员的频繁跳槽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即使他们不跳槽,在其内心的不平衡感也是很难消除的,并必然因此而影响到工作。因此,就工程审价的业务划分而言,我们认为把民用建筑分为建筑和安装两个专业是非常不科学、不合理的。这等于是以审价的第一种境界作为划分专业的依据,其最终的综合审价效益可想而知。

当然,如果对整个建设工程而言,尤其是对工业项目,做这样的划分未尝不可。但在目前审价单位一般都以民用建筑为主的情况下,实再不宜做这样的划分。

四、造成目前工程审价专业划分不合理的原因

一般审价中介机构之所以做这样的划分,应该是沿袭工程技术上的专业分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八十年代前没有一所大学培养工程造价管理的专业人才,也就根本没有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整个工程造价行业的专业人员基本上是从工程技术或者工程经济专业转行而来,其专业划分自然也就由其沿袭而来,即土建施工员变成了土建造价员,水电施工员变成了水电造价员,造价成了施工的延伸。那时注重的是设计和施工,预算和质量,一个取费模式,一个合同样本,很少能考虑到审价的第三种境界。而现在工程审价人员的专业来源则丰富得多,许多大中专院校也都设置了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在“统一量、指导费、放开价”的指导思想下,各种全新的造价管理理念和模式层出不穷,以前的那种“专业工程师+计算量”审价观念已经完全不适用,必须得到彻底的抛弃和更新。我认为,工程审价就是工程审价,它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和学科,它既不同于概预算编制,也不是现场施工管理,更不是某一种专业的附庸!目前世界上英国等国家虽然有工程师协会,又单独设立了“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其理由就是测量师(即我国的造价师)不属于工程师,这也是造价从工程中脱离出来走向独立发展的一个鲜活例证。实际上即使在我国,目前也已经有多所院校设立了独立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显然它既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所谓的土建,也不能等同于所谓的安装。

五、工程审价中如何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如前所述,工程审价可分为量、价、合同文件等三个层次,这其实也正是工程审价的主要内容。对这些内容进一步仔细分析,只有第一层次中的工程量和我们工程技术上的专业分类有点联系,因为对工程技术上的熟悉确实有助于立体思维和加快计算速度。但任何一项工程量,非点即线,非线即面,非面即立体空间。因此任何一个学过数学的人应该都能计算工程量,都能审核工程量。所以如果仅因此就把工程审价和工程专业绑在一起,实再是牵强附会,这样远远未能体现审价的最高境界和实质,并会对造价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负面作用。

我们认为,工程审价中,应按项目而不是专业划分审价人员,即应采取项目式而非职能式的组织形式,具体可按各审价人员的综合情况确定其级别(类似于对工程项目经理级别的划分),然后分配给其与之级别相对应的审价项目(这些项目是包含土建和安装等专业的整体打包,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而非其中某一个专业),当然每个审价项目可以视复杂情况安排不止一名审价人员,不过他们之间不是按专业分工而是按工作性质分工的关系,如主审和助理,测量和记录等等。对于较大的项目可以再横切为若干个子项目(这些子项目同样是包含土建和安装等专业的整体打包)。举例如下表:

组织形式工程实例

职能式分配(按专业)

项目式分配(按项目)

某写字楼工程,包括结构、  建筑、装饰、安装等专业

甲:结构工程乙+丙:建筑装饰工程丁:水、电、暖

甲(中级审价人员):整个写字楼工程(项目难度:复杂)

某住宅小区包括别墅工程、公寓工程、商务楼工程,每个分项工程包括结构、建筑、装饰、安装等专业

甲:所有结构工程乙+丙:所有建筑装饰工程丁:所有水、电、暖

甲(低级审价人员):别墅工程(较简单)乙(中级):公寓工程(复杂)丙(高级)+丁(低级):商务楼工程(较复杂)


 

较职能式组织形式,项目式的组织形式能最大化地提高项目整体的效率,发挥每个项目组***员的潜能,使其达到审价的第三种境界。这其实是由工程项目各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决定的,同一个项目中结构和装饰、安装等专业的关联共性决定了把它们割裂开来在量的计算和价的把握等方面必然会造成效率损失,并且很容易产生重复和缺漏。同时,在现有审价收费模式下这种组织形式对每个成员在经济效益上无疑也是最公平的。

当然,对于那些只习惯于或有志于某一专业的审价人员,可以安排其只从事该专业,同时对一些各专业工程都较大的项目也可以考虑按照专业分配审价人员。但如何公平合理地协调平衡各专业的经济利益也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六、结束语

工程审价是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的重要一环,也是最后一关,对建设市场的各方主体都有重要意义。但工程审价在我国开展得较晚,目前无论在实际操作上还是指导理论上都还很不成熟,缺少系统性、规范性和实用性,如何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完善,解决实践中一些虽然不大但具体的问题,是每一个造价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一直被这类问题所困扰,但囿于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迟迟未能解决,所以尽管本文中的观点可能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是把它们写了出来,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同仁们的更多关注和良策。(全文完,共409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