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桥址工程环境岩土分析与评价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获得了巨大的开发和利用大自然的能力。人类在赖以生存的家园上大兴土木,开山辟地,筑路架桥,修房建厂,这些工程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但同时也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本文以具体工程为例,对该大桥进行了环境岩土影响分析与评价,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为有效控制施工速率与现场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岩土;稳定性;可持续;评价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岩土工程的范畴已突破传统意义,更广泛地与环境相结合。我国的岩土工程工作者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工程建设时期,有许多工程问题需要解决;另一方面,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也面临严峻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1、工程概况

  某新建大桥全长425.5m,宽l2m,桥型为三联装配式部分预应力砼箱梁。采用先简支后连续的结构体系,下部结构为双柱式墩身,上设盖梁,柱径1.4m,基础为钻孔灌注桩,桩径1.8m,间距6.9m,共计47根桩基。

  2、工程地质情况

  2.1岩土条件

  (1)白垩纪浈水组

  岩性为一套陆相山间盆地河流—湖泊环境沉积的红色碎屑岩。以泥质粉砂岩与含砾砂岩或砾岩互层出现,呈紫红色,泥质胶结,多呈中厚层状构造,厚度大于150m。

  (2)第四纪

  按其时代成因分类主要有残积层、冲积层和人工填土层,总厚度一般小于30m。

  残积层:位于冲积层之下,呈紫红色,由粉质粘土组成,厚度变化较大,为0.90~16.20m。

  冲积层:分布于平原河谷区段,呈灰色、灰白、灰黄色,由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砂、砾砂等组成,厚度变化较大,为5.40~17.90m。

  人工填土层:分布于新开河和西枝江两岸防洪堤,呈灰黄、褐红、灰色,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砾、碎石,厚度1.30~7.60m。

  2.2地下水

  地下水的赋存介质,可划分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

  (1)松散层孔隙水。第四纪松散层主要由粉质粘土、粉土、粉砂、砾砂组成。粉质粘土和粉土的透水性差,渗透系数k=0.001~0.313m/d;粉砂透水性弱,k=0.49~3.00m/d,孔隙水贫乏,砾砂透水性强,渗透系数k=43.37~57.28m/d。

  (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为白垩纪层状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组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岩体节理裂隙较不发育,且多被泥质或铁质氧化膜浸染,透水性及富水性弱,平均地下水径流模数为2.84L/s•km2,

  水化学类型以HCO3-Na为主。

  3、环境岩土分析与评价

  3.1地下水对建设工程的影响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岸边地下水与地表水有直接的水力联系,水量较丰富,地下水对场地稳定性及桥梁工程的建设施工影响较大。

  3.2大桥评价

  (1)桥位稳定性评价:桥位及其附近未发现滑坡、坍塌、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钻探未发现有明显的地质构造,也未发现有全新活动断裂构造迹象。桥位岩体结构类型为层状结构,以贯穿性较好的节理结构面为主,一般为2组,倾角较大,主要结构体形状呈块状,岩体较稳定。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桥位稳定性较好,场地等级为二级。

  (2)桥基稳定性评价:根据桥基岩土工程条件,设计桥梁墩台基础类型为钻孔灌注桩,桩端持力层为中风化岩带,中风化岩饱和抗压强度为8.6~11.0MPa,强度可满足设计要求。但因局部中风化岩面有所起伏,若采用嵌岩式钻孔灌注桩基础,当嵌岩深度不够时,则桩身易产生偏心受压,水平荷载分量可能引发桩基失稳。中风化岩带中局部存在强风化极软岩夹层,若个别桩基础置于极软岩夹层上,则桩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钻桩施工时,若有些孔桩的桩底沉渣厚度较大,则在桥梁竖向荷载作用下,将会导致桩基失稳。

  (3)岸坡稳定性评价:桥位及附近堤围边坡,形成坡度28~30°,局部40°,坡高约7~8m,堤坝经过压实、灌浆处理后,结构稍密实。根据工程地质类比经验,岸坡允许坡度值不应大于1∶1.5。现部分河岸坡面已铺设片石防护,大部分坡面已植草防护,现阶段河岸边坡基本稳定。

  3.3环境水腐蚀评价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JT064—98)中天然水对混凝土腐蚀性的评价标准判定,综合判定环境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预测桥梁工程建设中及建成后,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遭受环境水弱腐蚀的危害程度小,因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较小。

  3.4水土流失评价

  路桥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水土流失,预测水土流失的主要地段是修筑路堤开挖取土形成取土坑,破坏河岸边坡地段,弃土、砂石堆放地段及毁坏植被等。工程建设造成水土流失的致灾因素是植被受到破坏以及松散土体受雨水冲刷引起的。水土流失的危害对象主要是生态环境,加强管理和注意文明施工,可减少和避免危害,且易于治理。

  4、防治措施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建议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4.1桩基失稳的防治措施

  详细勘察时,应查明持力层岩面起伏变化情况,确保钻桩时,桩端嵌入持力层有一定深度,并注意成桩质量,防止桩身混凝土出现离析或断桩,清除桩底沉渣,查明桩端持力层是否存在软弱夹层。同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钻芯法检测。

  桥位处采用桩基础、以中风化或微风化基岩作为桩端持力层,并适当增大桩基埋深。

  堤坝路基可采用灌浆、砂桩、碎石桩或其他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

  4.2环境水腐蚀的防治措施

  环境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基础混凝土宜采取一级防护,即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为425~525,水灰比为0.65~0.55,最小水泥用量为300~340kg/m3,C3A为6%~8%,保护层厚度为10~35mm。环境水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可在钢结构的表面应用涂料层与腐蚀介质隔离的方法进行防护。

  4.3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以植被防护为首选,尽量不在河岸附近及上游开挖取土,并减少弃土。

  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做到文明施工,并做好排水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取土坑、弃渣堆放场所是水土流失的次重点防护区,可在各弃渣场低洼处修筑拦渣挡墙,工程完工后要做好取土区的绿化和弃渣场的平整及绿化。在岸堤两侧植草,严禁在上游河岸附近乱砍乱伐,减少对沿岸环境的破坏。

  5结束语

  通过对新建工程周边地质环境的研究,可以及早的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更有利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