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简单介绍简易井点降排水法,该方法施工简便,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施工方法。 
【关键词】基础施工;井点降排水法 
 1. 引言 
(1)当基础埋置深度处于地下水水位以下时,在基础施工中常常会遇到地下水的处理问题。有的基坑积水或土质稀软,工人难以立足,无法施工;有的出现“流砂现象”导致边坡塌方,地质破坏,不仅影响工程施工质量、进度,而且由于基坑土体产生较大位移,影响临近建筑物的安全,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异常情况,其中地下水的影响是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基坑施工中应对地下水的处理给予应有的重视。 
(2)目前基础施工中地下水的处理有多种可行的方法,从降水方式来说可总分为止水法和排水法两大类;止水法,即通过有效手段,在基坑周围形成止水帷幕,将地下水止于基坑之外,如沉井法、灌浆法、地下连续墙等;排水法是将基坑范围内地表水与地下水排除,如明沟排水、井点降水等。 
(3)止水法相对来说施工成本较高、施工进度慢、难度较大。相对于浅基础工程普遍采用排水法中的简易井点降排水法。它是在拟建工程的基坑周围设能渗水的井点管,配置一定的抽水设备,不间断地将地下水抽走,使基坑范围内的地下水降低至设计深度。井点法防水适用于具有不同几何形状的基坑,它有克服流砂、稳定边坡的作用。由于基坑内土方干燥,有利机械化施工,缩短工期,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本文结合工程实例简单介绍简易井点降排水法,该方法施工简便,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施工方法。 所谓简易井点降排水法,即在基坑开挖后在基底内开挖排水槽,基坑外围布设排水井,通过间断性的抽水,使得建筑场地地下水位得以降低;排水槽及排水井的布设应根据拟建场地地质条件特点进行开挖 
一般情况排水槽宜按3~5m间距采取网格状布设,排水沟宽0.3~0.5m,深不小于0.5m。排水井的数量应根据地下水水位埋深及地层渗透性来确定;一般情况不小于两眼,沿基坑外围对称开挖。若地层属于饱和砂土,排水井及排水槽可能会出现流砂淤孔现象,此时在排水槽中铺设粒径较大卵石颗粒或毛石,排水井采取砖砌或管井形式即可。 
    2.使用阶段注意事项。 
(1)基坑内应安排工人随时进行清淤,确保基坑底部无积水现象。 
(2)抽水设备(潜水泵)在运行时要注意排水井内水位情况,防止烧泵损坏设备。 
(3)应防止排出的地下水回渗而流入基坑。 
(4)基坑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回填排水井。 
简易井点降排水法具有下列优点:施工简便,操作技术易于掌握;适应性强,可用于不同几何图形的基坑;降水后土壤干燥,便于机械化施工和后续工作工序的操作;井点作用下土层固结,土层强度增加,边坡稳定性提高;地下水通过滤水管抽走,防止了流砂的危害 。 
3. 工程实例 
(1)《克拉玛依拓源化工厂储煤车间项目》,工程概况:拟建建筑物为地上六层,无地下室,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3600m2;地基处理方案采用大开挖换土垫层法,基础埋深-3.7 m(±0高于自然地面1.0 m),垫层处理厚度1.5m,基础形式采用条形基础。 
(2)拟建场地地层属第四纪全新统的冲洪积沉积类型,岩土主要以细颗粒粉土为主,局部夹薄层粉砂及粉质粘土透镜体;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单一,场地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地下水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年变幅0.5~0.8m,施工期间地下水水位埋深位于4.0 m(以自然地面计)。 
(3)基坑开挖后地下水出露,基坑内有积水现象,坑底岩土较为软弱,垫层无法进行回填碾压处理,必须采取相应的降排水措施;方法如下:在基坑底部按3.0m间距网格状人工开挖排水槽,排水槽宽约0.4m,深0.5m,排水槽内均匀排列铺设粒径大于10cm卵石颗粒,基坑外围对称开挖两眼排水井,排水井距基坑边线约5.0m,由于出现流砂现象,因此排水井采用砖砌;通过三天的排水处理,场地地下水水位明显下降,基坑底部进行适当的晾晒后,可进行回填处理;在回填施工过程中,排水井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直到回填施工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