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尾水渠工程初期蓄水安全鉴定施工自检报告57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v发布时间:2014-12-24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106 KB
  • 资料分类:设计报告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civilcn.com
水电站枢纽工程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葫芦镇,距葫芦镇上游约1.0km,为大渡河干流下游梯级开发中的第一级。枢纽区上游11.5km为已建的铜街子电站,下游为规划的法华寺电站。
该工程以发电为主,兼顾灌溉和下游航运功能。电站装机容量480MW,设计水头24.5m,正常蓄水位432.0m,设计引用流量2203.2m3/s,保证出力154MW,年利用小时数5054h,年发电量24.26亿kW•h,总库容4554万m3。本枢纽工程由左岸非溢流面板坝、泄洪冲砂闸、发电厂房、储门槽坝段、右岸接头坝及库区防洪堤等建筑物组成。
1.1.2尾水渠特性
尾水渠全长9015.0m,尾水渠出口在祝湾坝下游约500m河段。
(1)断面及衬砌型式
尾水渠主要沿右侧河床接近岸边走向为其线路,局部经过河流漫滩、心滩、一、二级阶地等地貌,根据沿渠地面高程,尾水渠开挖深度10~30m,渠道部分基础为基岩,上面为砂卵石覆盖层。依据地质建议,选用天然稳定边坡的梯形断面,渠堤边坡坡比1:1.60。根据电站正常发电引用流量Q=2203.2m3/s,经过水力学计算,尾水渠正常水深8.12m,底宽91m,电站最小发电引用流量Q=550.8m3/s,尾水渠最小水深5.31m。
尾水渠左堤尾1+700.0m以下、右堤距渠底9.0m高程处设置宽2.0m马道,以利于运行当中的一般巡视和检修。
尾水渠左堤顶宽5.0m,右堤结合堤顶永久交通要求,顶宽6.0m。尾水渠靠河床侧设计防冲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根据模型试验,考虑到河床水在一定工况下,会向尾水渠渗漏,为了满足堤身渗透稳定要求以及控制渗漏量,采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厚0.4m。
尾水渠纵横向每12m分一结构缝,缝内充填沥青杉木板。
堤身填筑料指标在施工图阶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1.1.3水文气象和工程地质
1.1.3.1水文和气象条件
1、基本气象条件
大渡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受山势地形的影响,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风带气流影响,寒冷少雨;夏季受东南暖湿气流控制,温湿多雨。在季节上具有春迟、夏短、秋早、冬长等特点,并多低温、秋雨绵绵天气。
根据大渡河下游乐山市气象站历年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7.1℃,极端最高气温36.8℃(1988年5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2.9℃(1976年12月29日)。多年平均降水量1323.2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多年平均风速1.3m/s,历年最大风速17.0m/s(1975年8月9日),相应风向NNE。
2、水文条件
大渡河流域内的径流主要由降雨补给,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与降雨特性基本一致。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小,枯季径流较为稳定。据铜街子水文站1937~2002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流量1490m3/s,系列内最大年平均流量为1990m3/s(1949年),最小年平均流量为1130m3/s(1987年),相差仅1.76倍。径流在年内的分配较不均匀,丰水期5~10月水量占年水量的80.1%,11~4月只占19.7%,而最枯的2月份仅占约2.09%。年最小流量一般出现在2月。
1.1.3.2工程地质
1、基本地质条件
尾水渠位于大渡河右岸,起点接电站厂房尾水,经渔洞坝、谭坝、沫江坝至祝湾坝止,全长9015m(以IP1为0+000m起点)。进口底板高程398.23m,正坡长度为8150m,比降1/8000,出口底板高程400.01m,渠道断面为梯形结构,设计底宽91m,顶宽147~184m。
渠线主要途经河流漫滩、心滩、河心岛、Ⅰ、Ⅱ级阶地等地貌单元,部份地段经过现代主河道。除岸坡地段因阶地发育呈阶坎状外,其余地形大都平坦。区内冲沟不发育,仅在白鹤林一带发育一冲沟—龙圈沟,长约4km。
渠道沿线地层大多为第四系冲积(Q42al、Q41al)和冲洪积(Q3al+pl)松散堆积层,岩性为漂卵砾石夹砂、砾卵石夹砂、粘土、粉土等,仅局部地段可见少许基岩出露,岩性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之灰岩、泥质白云岩及白云岩和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之泥质灰岩、灰岩等可溶性岩石。
区内物理地质作用微弱,无大的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育,主要表现为岩体风化。受岩性及岩溶发育程度的影响,岩体风化差异较大,岩石强风化带厚0~10m,弱风化带厚7~16.8m。
区内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和成因类型,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和基岩岩溶水两种类型。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河床、漫滩、Ⅰ级阶地,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在部份低漫滩地段,也接受河水的补给,地下水位随河水的涨落而变化。据钻孔抽(注)水试验表明,Ⅰ级阶地渗透系数一般为2.0×10-3~6.5×10-2cm/s,河床、漫滩渗透系数一般为2.2×10-3~4.2×10-2cm/s,属强~中等透水层;据钻孔压水试验,基岩透水率一般为3~65Lu,个别达132Lu,以中等~弱透水层为主,局部为强透水层。
据地表测绘和钻孔揭示,段内可溶性岩石中,岩溶发育较微弱,地表岩溶仅在白鹤林一带有小规模的溶蚀洼地及落水洞发育,地下岩溶形态主要表现为溶孔、溶隙和少量溶穴,溶穴直径以1~40cm为主,大多充填粘土、钙华等;岩溶主要发育在较纯的白云岩、灰岩以及与泥岩、泥灰岩界面附近的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内。
2、尾水渠工程地质分段
按尾水渠通过地段的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和开挖型式以及边坡高度对渠道进行工程地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