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可行性研究报告64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v发布时间:2013-03-05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60 KB
  • 资料分类:水利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civilcn.com
某某县有8镇10个乡,159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到2007年底全县总人口35.1532万人,农村人口30.1533万人。全县土地总面积2375km2,粮食种植面积29.7万亩,某某县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8.7℃,极端最高气温37.5℃,极端最低气温-7.2℃,多年平均无霜期282天,县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06.8mm,最大年降水量2715mm,最小年降水量1012mm。2005~2007年全县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实施过程中,该县积极行动,农民踊跃参与,经过中央、省、市支持一点,地方自筹一点,到现今,已解决31023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1)氟超标人数6600人,砷超标人数12328人, (2)其他水质及污染严重的地表水解决11293人,(3)缺水人数9388人。但由于全县人口分散,经济落后,根据《某某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核定成果表》和最新核查核实资料,“十一五”期间2008~2010年仍有16个乡(镇)部分村组仍待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3542人。其中:(1)氟超标人数14517人。(2)其他水质及污染严重的地表水解决4293人,(3)缺水人数4732人。具体情况见附表5。
由于某某县地处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农民还不富裕,大多数村民还没有供水网络,仅靠挖取浅层地下水做为生活水源。甚至有些村民还靠担提水饮用,在个别村庄,要来回走上甚远山路,在落差达几十米山涧取水饮用,山陡路滑,不仅浪费大量人力,且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造成了守着大山无水喝的特殊局面。饮水的不安全,对农民的身体造成一定影响,造成有些农民因病返贫,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发展,故当地群众对能用上安全的自来水愿望异常强烈。
为了体现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共产党员先进性,争当排头兵,使村民能尽早用上“安全水”,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少城乡差别,实现县委、县府提出的小康社会设想。某某县政府拟在“十一五”期间(2008~2010年)解决上述群众不安全饮水问题。经实地调研,某某县地势山区,各村各点落差较大,地势极不平整,建立统一供水管网技术难度、投资和日后维护管理费用较大,达不到经济合理要求。故拟采用以村为单位建村级集中供水网点,水源优先考虑地表水(即山溪水)。主要构筑物有取水管、输水管、净水设施、配水管等组成。
根据某某县安全饮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工程建设的条件,在2008~2010 年期间工程类型分为二大类。(1)、新建自流引水集中供水工程26座。(2)、新建接自来水工程12座(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