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河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因此,要加大对生态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力度,在促进河道岸坡稳定性基础上,创造植物生长与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从而达到生态恢复的效果,文中主要就生态混凝土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生态混凝土技术;河道治理;应用

1河道生态治理的理论基础

在河道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应在遵循“水文-生物-生态功能连续性”概念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治理流程。同时,相关治理部门还需要对水文、生物以及河流生态系统的演变以及动态特征进行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时间坐标与尺度的建立工作,为后续河流修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为河流生态系统本身是一种开放的、流动性生态系统,其连续性不仅指的是河流自身的水文学意义上的连续性,还指的是河道生物群落中营养物质转移的连续性。因此在基于河流生态治理理论开展河道治理工作时,首先要做好水质条件与水文条件的改善工作,其次还要进行河流地貌特征的改进工作,最后需要加强对生物物种的恢复力度。使河道治理效果更加明显,满足生态系统稳定运行要求,为不同生物的生存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

2生态混凝土的设计原理

近年来,生态混凝土在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但多是以护坡结构为主,功能与结构跟常规的混凝土螺母块体护坡保持一致,能够有效预防河道冲刷等因素所导致的坍塌等情况发生,从而保障护坡的稳定性。作为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生态混凝土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根据不同的原材料设计配合比,生产性能可靠的生态混凝土块体,具有一定的孔隙结构和一定的强度,保障河道周边边坡的稳定性。此外,由于在生态混凝土内外存在的孔隙较多,可满足河道治理区域植物生长需求,为护坡结构性能的不断优化及应用提供保障,避免对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1]。在护坡表面植被的种植过程中,还可以在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土层,或者通过播种、液压喷播的方式来进行植物的种植,不断提升生态混凝土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水平。在治理过程中,应对生态混凝土的结构及组成部分应有所了解,包括植被层及其他结构。不同的结构组成部分的配合作用,有利于增强生态混凝土应用中的绿化效果,优化护坡结构使用功能,减少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生态混凝土主体结构中包含了不同类型的原材料,通过对添加剂的科学使用,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紧密的有机膜,促进混凝土自身强度进一步提高。

3生态混凝土在河道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3.1生态功能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用生态混凝土,通过其高透水性的特点,将河道、岸坡植物以及水流连接在一起,塑造良好的河道生态系统。因为生态混凝土具有高空隙率、多生物生长带以及多流速变化的特点,因此能够满足多样化河流治理的实际需要。通过生态混凝土的应用,能够为水生动物与两栖动物提供繁衍以及避难场所,对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2增强岸坡的稳定性

应用生态混凝土对河道进行治理时,可以在生态混凝土上种植植物。植物根系利用孔隙可以直接穿透生态混凝土,根系的锚固作用对提高岸坡稳定性也有着积极意义。相关研究表明,当植被的根系穿透了混凝土之后,能进一步提升生态混凝土护坡的稳定性,并能够达到5~6倍的块体自重力量。

3.3自净功能

对于水体而言,生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自净功能,可增强治理效果和改善水质,为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科学保障。还可增强护坡效果、发挥水生植物吸收作用,并利用生物膜进行各种杂质的附着处理,促进水体的自净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次通过对性能可靠的孔隙结构高效利用,能够为空气的正常流动创造有利的条件,满足氧微生物的生存需求,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状况,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

4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混凝土具备有一定的强度,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护坡效果,其表面还能够种植植物,形成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未来在提升河道治理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还需积极应用生态混凝土技术进行工程施工,借此获得良好的河道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常省.生态混凝土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8):33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