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膨胀,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困扰了居民的健康生活。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污染备受关注,但为数居多的中小城市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本文将着眼于中小城市的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给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环境;污染治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城市的数量已经成为城市主流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也产生了过去其他城市共性问题,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污染等。以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发展的弊端已经备受关注并引起重视。2014年,国家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明确规定了,要把中小城市的发展作为当前城市结构优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做到中小城市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避开“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经济的老路”,也就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的重点工作。 

  一、中小城市环境治理概述 

  根据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的规定,城区常住居民在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100万之间的为中等城市。目前我国有中小城市共计2000多个,总人口10.16亿,占总人口的74%以上,是我国城市的主要力量,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中小城市的总体特点是城市数量多但规模小,而且地域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12个省市中,土地面积占全国14.2%的区域内,集中了全国40%的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增速快,但城市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配套较差,经济底子薄,虽然农村结合紧密,但由于城市规划不够合理,环境问题严重,导致对农村劳动力尤其是专业人才的吸引力较差。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内地劳动力的大规模外迁,农村富余劳动力背井离乡进入城市想寻找更好的机遇和发展平台,但人口方向大多是转向地理位好、发展平台高、经济基础殷实的沿海地区,或者机会更多的大中城市,而新起的中小城市却较少。虽然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帮扶,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由于底子薄、起步晚,和大城市相比,医疗卫生、交通住房、商业融资、教育文娱等硬件和软件设施依然差距太大,配套设施不齐全,不健全问题仍然突出,在加上,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而急功近利,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造成了中小城市发展后劲不足、潜力小的恶性循环。 

  党的十八大明确表述要增强中小城镇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发展,要加强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加强城市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提高中小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活力,为中小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一系列的政策倾斜和生产结构的调整,中小城市也迎来了发展的春风,城市发展后劲十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力量。一些“特色城市”、“智慧城市”、“明星城市”的建设带动了中小城市的经济,人口也快速汇聚,城市规模也在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一些县级市人口规模已经突破30万甚至是50万大关。但是在产业经济快速膨胀的过程中,很多城镇化发展的过程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一味的追求规模的扩张,而忽略了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交通拥堵、水污染、雾霾、噪音等问题对于很多城市来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由于其起步和发展较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经济的压力较大,所以目前会存在很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现象,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缺少规模化的产业集群,仅有的产业碎片化严重,大多是以初级原材料为主,劳动力充足,但利用率有限。专业人才缺乏,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环境问题虽然突出,但可能无暇顾及。 

  二、中小城市环境治理的必要性 

  (一)中小城市是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要环节 

  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是指人类在从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节约成本,使经济资源、产业资源和时间资源向特定空间场所集中的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发生迁移,土地进行重新规划,农业人口大幅度减少,工业增加,商业集中,生活方式、社会交流方式和工作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集约化、商业化、市场化明显。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是工业社会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截止上世纪末发达国家城市化比重已经高达75%,而落后国家却不足40%。 

  城市化进程工业大规模发展,为了追求基础建设,一味地追求GDP数字的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损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影响了人才引进计划,城市综合质量受到影响,城市化进程受到影响。 

  (二)中小城市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相对于高收入国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在城市进程中也遭遇了一些障碍和问题,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为加速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另外,由于中小城市通常位于农村和大城市之间,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有一定的地缘优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中小城市的成本相较于大城市比较低。除此之外,由于中小城市基础差,设施简陋,经济相对落后,降低了生活成本,有利于吸引年轻一代的人才。中小城市因为规模小,人口少,在城市规划和搬迁方面相对容易,便于发展特色城市,便于整体规划,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大城市是我国的重心,但是多年发展的诟病短时间内难以清除,高成本、高污染和高要求促使一部分人转向中小城市寻求机会。由于工业、交通、人口带来的“城市病”如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问题,已经使一些大城市失去平衡,失去了昔日发展的活力,而被更具灵活性、生命力的中小城市取而代之。 

  三、中小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垃圾处理困难 

  首先是垃圾分类不彻底。垃圾分类经过多年的宣传,已经提高了市民的认识度和理解度,但是总体水平依然不高。垃圾分类是一个需要市民、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复杂环节,而市民的接受和了解是源头也是最基础的环节,但就调查来看,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仍然不足,以北京市1.3万户居民调查为例,需要二次分揀率达到了78.6%,垃圾分类比率依然不高。只有少部分城市的市民对垃圾分类率较高,总体状况依然是“剃头挑子--政府一头热”。其次,垃圾需要分拣员二次分拣处理。但是分拣员工作岗位处于社会底层,收入较低,工作环境最差,因此存在招工困难。另外,分拣员真正的分拣率也较低,任务重,待遇差,导致为了完成工作量,市民已经分类好的垃圾最后依然是“统一处理”。再次,国内很多城市的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有害和其他垃圾四类。但是分类完之后的回收成本较高,而回收之后的价值太低,对企业来说是得不偿失。而且当前我国对垃圾回收处理的技术和路线尚不明确,还有待完善。造成企业参与率较低,垃圾的处理环节断裂,末端处理出路不明。   (二)中小城市环境治理保障持久性不足 

  首先是行政权力保障不足。我国由于权力分割严重,城市环境经常会出现“跨界污染”,比如机动车污染是属于交通部门管辖还是气象部门的范围?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污染是环保部门的责任还是水利部门的问题?往往会造成责任不明、越权干涉的结果。其次是资金保障不足。城市环境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防污、控污和治污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技术和设备,但是由于中小城市规模有限、财政不足、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会在污染治理过程中成为瓶颈。再次是体系制度保障不足。当前我国出台了很多环保法律和政策,但是环境监测和检查过程和结果如何操作并没有完全公开,很多规定存在灰色地带,比如相关法律规定,一些重大的、污染性较大的项目建设需要有公众评议才能通过,但是在具体执行并非如此,比如个别地区炼油厂项目的上马引来的市民抗议,但结果是地方政府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无视民意,导致公众对环保制度的怀疑和不信任,长此以往公众参与率自然较少。 

  四、中小城市环境治理的应对措施 

  (一)科学治理城市污染,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为了改善中小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就要必须对城市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而其根源首先在于垃圾处理,包括工业生产垃圾及居民生活垃圾。垃圾处理源头在于垃圾分类,因此首先在于垃圾分类宣传,可以通过媒体、视频、网络和图片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并参与垃圾分类,既可以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节约处理成本,又可以提高公众参与度。城市政府要做好人才引进和规划,积极引进专业技术和人员,为垃圾处理做好技术和人员保障,同时还要求对垃圾处理做好评测。合理科学的评测标准有助于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在企业方面做好垃圾处理的成本收益预算,保障治污企业的利益和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保障体系,发挥持久性功能 

  城市环境的维护和治理,不是某一家机构能够完成的,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协同治理。鉴于我国行政管理的分割现状,政府应该做好责任划分和协调工作,对于设计环境问题农业部门、环保部门、水利部门、交通部门和气象部门等要做好沟通工作,一旦发生环境问题,应该由环保部门主导,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开展污染的联合治理。这就需要完善中小城市环保治理体制,实现一体化管理。城市污染治理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社會参与,企业的参与。中小城市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城市的城市环境治理经验,建立研发、垃圾回收利用产业链,推动企业间资源再利用,实现循环经济,使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产业生产的原材料,实现可持续发展。既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也降低了环境治理的成本,提高了治理效率和保障。为了做到环境治理的全方位保障,还要特别注重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提供公众参与的平台和途径,做好群众监督工作,做好中小城市环境治理群众基础。 

  中小城市的城市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各部门及审核各界的共同参与,需要资金、技术和人员的保障,是利国利民的百年大业。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市生活质量永远不能懈怠。中小城市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为环保事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敏江.中国特色城市环境治理的道路特质[J/OL].探索,2019(01):59-69[2019-03-10].https://doi.org/10.16501/j.cnki.50-1019/d.2019.01.027. 

  [2]张维昊.中小城市的生态建设及环境治理体系优化的研究——以湖北省中小城市为例[J].中国发展,2017,17(02):10-13. 

  [3]东晓,刘兴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小城市环境风险及其防控[J].天府新论,2014(03):103-108. 

  [3]张从. 中小城市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A].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