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河道建设从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本文从河道生镜的构建、护岸设计、植物种类的选择等方面介绍生态河道的建设,并对生态河道建设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生态水利;建设;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回归自然”,“人水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质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这对新时期的水利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水利人,如何建设生态河道,值得我们思考。   
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往往偏重河道的“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功能,护岸材料过多采用砼等硬化材料,从而使自然形态的河道呈现直线化、规则化、硬质化,破坏了原有河道的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
 
一、生态河道的涵义


目前,生态河道建设讲法很多,也有一些工程实例,但在河道堤防上种点草、种点树,做一些亲水平台;或一味摒弃硬质护岸,使用纯土堤防,我觉得这都不是生态河道。我认为生态河道应是能满足河道的基本功能,同时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具有可持续性。

二、生态河道建设实践   

水利工程建设从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这是历史的必然。通过参与建设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使我在生态河道建设方面深受启发,也有一点体会。如何建设生态河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河道生镜多样性构建   
河道生镜指河流水生生物生活所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简单地说,就是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河道生镜多样性构建包含河道形态、河道断面、微地形等几方面。   
1、河道形态自然化。传统河道建设往往“裁弯取直”,河道呈现直线化,这虽加快了水体流动,但对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生态河道建设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尽量保留河道的原始形态,形成急流与缓流相间,深潭与浅滩交错,形成对各种既有生物有利的多样性流速带。如环湖河道工程中对罗�港田湾漾南侧鱼塘进行局部改造,利用疏浚土方填成一个人工岛,这样既增加了周边居民的休闲之所,又为动植物提供了一个栖息地。   
2、河道断面的多样化。因地制宜,根据河道的功能及周边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河道断面。如河边拆迁量大,土地资源紧张的区段,可采用矩形、梯形断面;拆迁量不大,土地资源不紧张的区段,可采用复式断面,这也是本工程中应用最多的断面型式;在河道两侧较为开阔,用地充裕,冲刷较小的区段,可采用斜坡式,如湖漾河段。   
3、微地形改造。为充分利用生态较好的河段,可在退堤过程中,保留原有河边滩地;河边原有的古树名胜也可改造保留,形成自然人文景观;通过局部河线的调整,形成湖滨小岛等。   
(二)生态护岸设计   
传统的浆砌石和砼护岸结构隔绝了生物和微生物与大地的接触,使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也影响了河道的自净能力,因此生态护岸设计是生态河道建设的重要方面,在设计中应兼顾如下原则:   
1、生态护岸应能满足堤防稳定要求,同时能降低工程造价。   
2、尽量采用自然材料,避免二次污染。   
3、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增强视觉的“软效果”。   
4、根据水位变化情况,在不同区域部位选择合适的植物配备,并尽量选用乡土植物。   
根据上述原则,生态护岸主要有以下几类:   
1、自然土坡:主要有草皮护岸、连排木桩护岸、水生植物护岸等。这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护岸材料,生态性好。由于本工程受用地限制,河道边坡较陡,航道功能要求等,该类型涉及较少。   
2、石材护岸:主要包括干砌石护岸、抛石护岸、石笼护岸等。该类型生态性好,耐冲刷,有利于水中动物栖息,但植物恢复缓慢。本工程在规划城区段有局部运用生态格网挡墙。   
3、生态复合材料:主要有网垫植物复合型护岸、植生型砌块复合型护岸、生态膜袋护岸等。该类型护岸主要是利用植物根系穿透复合材料,生长后的草皮使复合材料、草皮、泥土形成一层坚固的保护层,以达到保护堤防,实现生态的目的。该类型护岸在本工程设计中也得到了运用,如荣勋挡墙护岸、漾区的生态土坡等。   
(三)植物种类选择   
1、植物种类选择的原则   
①易管理养护,以优良乡土植物为主,少用或不用外来物种。   
②注重生态功能与景观视觉功能相协调,四季景物的配置要合理。   
③具有较高的污染去除能力。   
2、植物种类的选择   
以杭嘉湖平原河道堤防植物的配备为例,在不同区域可选择如下植物种类。   
①常水位以下,选择水质净化功能强的水生草本植物,如芦苇、野茭白、菖蒲等。   
②水位变化区,选择根系发达、耐水淹、抗冲性能好、固土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如狗牙根、水竹、夹竹桃、垂柳、木槿等。   
③堤岸,选择耐干旱的植物种类,如香樟、银杏、樱花等。   

三、生态河道建设措施   

现阶段,在有限的资金、土地资源及制度约束下,生态河道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生态河道的建设,不是水利一个部门可以做好的,他需要水利、农业、环保、建设等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综合治理,才能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二是处理好点与面,线与段的关系,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规划。因河道建设受土地等因素制约,生态景观建设效果不佳,可结合当地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联合实施,扩展空间。三是建设程序规范化。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对工程决算和建设进行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价。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是否有行之有效且可持续的管理措施是生态河道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是明确管理机构,做到责任清晰、任务明确,提高管理效能。同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二是管养分离,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有资质、有能力的保洁养护单位进行社会化的管护,建立以“定责任、定河段、定人员、定目标”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保洁养护的专业化、规范化。   
(三)加大生态河道建设的实践应用。一是探索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河道建设生态河道的技术应用。大力开发具有生态性、实用性的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发展不同的生态河道断面形式;推广应用各种水环境修复技术。   

参考文献   
[1]赵崇�.生态河道建设初探.山西水利,2010(4).   
[2]刘金良,王述前,顾洪锋,吴国良.生态河道建设的认识.江苏水利,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