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但是水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恶化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遏止。全面、扎实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让“地更绿、水更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战略性举措。 

  关键词:水土保持;新农村;环境保护  

  农村的物质形态主体是水土。水土保持首先是保质保量。此“质”是污染之前的质,而不是污染了的现在时的质,这就需要治理、恢复,同时要防止进一步污染,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设法提高质的标准,比如改造盐碱地等;此“量”是流失之前的量,而非现在时的量。同时要防止进一步减量,有条件的地区还要增量,比如围海造田等。中国环境保护问题有一半在农村。民以食为天。粮食的生长离不开水土。保护耕地及其涵养耕地的水域是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方面。过去全社会比较重视的是城市环境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环境保护上台阶的契机。使水土的质量始终保持良好状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战略性措施。    

  一、以史为鉴,增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这就是“五行”,其中的“水”和“土”最为习见。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核心地带为黄河中游的西安及其周边地区(两万年前,泰山是海洋中的岛屿)。由于水土流失,黄河中游不再是最适宜人居之地时,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了黄河下游,核心地带是洛阳、开封及其周边地区。又由于水土流失,政治经济中心向东转移的余地没有了,就分别向南北转移,其核心地带是北京和南京、杭州以及周边地区。淮河流域曾经是富庶地区,由于宋代(1128年)黄河南岸溃决,夺淮入海,淮河流域的灾害绵延数百年。水土流失,触目惊心,影响深远,绵延至今。水土流失,不是涓涓细“流”,“失”而不可复得。水土其实是指一方自然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强调了世人对于水土的依赖性。人与水土的亲和程度比较高便是我们今天常讲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学家费孝通对于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和水土保持都提出过系统的对策和建议,他特别提到美国学者King写过的一本题为《五千年的奇迹》的书,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土地问题的专著,书中说:“中国农业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土地耕种了五千年,活力没有遇到破坏,这是人类的奇迹。”费孝通看了这本书以后发出感慨:“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福泽。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再给子孙后代五千年这样的环境。”外国学者对古代中国比较好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由衷地发出赞叹,我们有理由骄傲,同时也有点心虚,因为今天的水土活力遭到了破坏。今天我们必须刻不容缓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如果再不重视水土环境的保护,今后治理的成本会更高,付出的代价会更大,水土的质量将更难以恢复。   

  二、水环境、土壤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生态警戒线(30%-40%),其中黄河、淮河、辽河超过60%,海河超过90%;华北平原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一些饮用水源水质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水源地检出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北方不少农村水源性缺水严重,东部部分农村水质性缺水。有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已供水的农村地区管网漏失率很高。2005年建设部门调查了不同地区的74个村,发现40%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60%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乡镇企业的生产污水随意排放,绝大部分没有经过处理。中国有8亿农民,一年分摊到每个农民身上的农村污水有10吨。这些污染,影响农村水源安全,威胁农民身体健康,降低了农产品质量。 

  我国受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近年还有加重趋势。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十年减少耕地1.2亿亩,占6%。现有耕地中有一部分是复垦而来的,多为劣质土地,短时期内不可能成为沃土,而搞建设用去的城镇附近的熟地大多是优质耕地。全国一半以上耕地营养不良。农村人口的建设用地并没有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下降。1993年到2002年农村人均建设用地为147.8平方米,现在增加到了167.7平方米,净增了将近20平方米。90%的垃圾没有经过处理,随处堆放,势必影响到土地质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是耕地质量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德国农业科学家发现:凡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如果在白天翻耕发芽率则高达80%。因此德国西部的农民选择黑夜耕地。韩国在“住的方面,可用两个字来概括,是‘小和巧’”,“体现了一种追求效率的土地资源使用观”。这些思路和做法,对于我们有启发作用。    

  三、广积农家肥是水土环境治理的根本之策   

  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水土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的认识。现阶段的中国正在向工业化社会迈进,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当高,但农业国的性质还没有、在较长时期内也不会根本改变。许多中小城市,特别是县改市实际是农业市。这是由农村区域广大、农业人口众多的特点决定的。水土保持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生活水平提高了,国民对于环境质量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哪里绿化好,哪里的水干净,哪里的空气清新,人们就愿意去哪里生活。“解决了温饱就需要环保”、“有了小康更需要健康”。水土保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对我国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来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应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比如大米,世界各国对大米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累计达346项,德国为237项,我国只有79项。我国产品环境标准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受到很多国家绿色壁垒的限制。水土保持工作做好了,对内可以提高农副产品质量,可以增进国民健康,对外可以提升我国际形象。 

  水土保持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们需要花大气力扎扎实实来做这项工作,为当代人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福泽。水体与土壤的关系亲密无间。除了饮用,浇地是水的主要功能。水质差,土壤质量必然下降;土壤免不了雨水冲刷,其中不良成分肯定会进入水体。广积农家肥是水土环境治理的根本之策。毛泽东倡导的农业“八字宪法”的第二个字是“肥”。中国传统肥料的物质形态是水和土的混合物,即农家肥。过去,庄稼靠农家肥当家,农家肥包括河塘淤泥、人和畜禽的粪便、农作物秸秆三大类。现在使用的主要肥料是化肥,三种农家宝成了农村环境污染、脏乱差的重头。经过多年淤积,原有的河塘水系被破坏,成了村容不整洁、破坏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各地着力推进的以清淤为主的碧水工程,目的是疏浚河塘;“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的任务之一是县乡村河道疏浚。这两项工作都指向淤泥,但绝大多数清理出来的淤泥没有作为肥料,而是就近堆放,必须把积农家肥和疏浚河塘结合起来。同时,我国一年分摊到每个农民身上的畜禽粪便多达3吨。粪便乱堆乱放,也是村容不整洁、破坏人居环境的一个原因。把粪便转化为优质精制肥料的过程很简单:储存→运输→施放,而改良土壤的作用非常明显。为了推动以禽畜粪便和淤泥为肥料,需要大幅度提高化肥价格(同时给予补贴,希望农民们挪作它用),大规模开展土壤检测,高标准进行农产品检测。 

  我国一年分摊到每一个农民身上的农作物秸秆多达6吨。扬州市(人口450万)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总量约为350万吨,其中麦秸秆70多万吨,稻草170万吨,其它秸秆100万吨。近年来,从数量上看,农作物秸秆的两种主要处理方式是焚烧和随意堆放。随地堆放的秸秆,影响“村容整洁”;腐烂以后造成环境污染,起不到肥田的作用。麦秸秆占到农作物秸秆的五分之一。城郊农民焚烧麦秸,带来一系列严重危害,直接影响到空气质量和村容、市容整洁。对农作物秸秆应全面分析、综合治理需要政府投入,科技引导,有效改进农作物秸秆处理方式,大力推动及时还田、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