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以及合理使用山丘区以及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以及提高土地生产力,这样可以有利于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同时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关键词:水土保持;适宜性;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水土资源它人类赖以生存以及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我国面对的现实是人口基数大,人均水资源低于国际标准,同时表现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水土保持规划这是同国家生态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而息息相关的,并且也是国土整治规划之中非常重要组成的部分,开发、利用、保护水土资源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决策技术。 

  2、 适宜性评价的现状 

  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大约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开展, 经历了将近50年的发展其取得显著的成效。特别在近几十年来,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方面研究逐渐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于此同时也收到了一些同适宜性间接有关的研究成果, 但是同适宜性直接相关的研究报道则相对来说较少。 

  当前, 同适宜性评价间接相关的研究, 主要则是通过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效应来评价它的好坏,并且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采纳程度以及保存率, 和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 来摸索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应性。 

  2.1、 水土保持措施效应的估算以及评价方法 

  水土保持措施效应的科学评估则是筛选以及确定最佳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 并且也是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关实际上关于水土保持措施效应的评价方法,总共有 2 类 5 种, 第一类对比分析法包括时序对比分析法以及集水区对比分析法,第二类是模拟分析法包括成因分析法,统计模型法以及物理模型法。并且偏多的学者使用成因分析法或者是对比分析法来对研究区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水土保持效应的估算。在学术界也有人提出其他的水土保持效应的评估方法,比方说可以能比较明确反映水利、水土保持措施以及减少单位泥沙量时减少的径流量的减沙水代价概念来进行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沙效应,并且也有用建立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拦沙指标体系来进行区域的蓄水拦沙的估算。 

  2.2、水土保持措施的采纳程度 

  水土保持措施采纳程度将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包括了正负2个方面的因素。目前已经有学者使用决策模型以及成本- 效益分析这些方法来对措施采纳程度的影响因素来进行相应的定量分析。在黄土高原地区, 不同措施的保存率一般是依照梯田、造林、种草,这样顺序排列的,而风沙区的综合治理较土石山区来说保存率较高, 不同措施的保存年限顺序也是依照梯田、造林、种草, 保存率以及保存年限等来呈显著的正相关。如此则正好说明梯田本地区最为适合的水土保持措施。 

  2.3、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 

  当前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这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研究的热点, 所以 ,这就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而有的学者则通过分析评价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现有的治理模式, 提出了措施配置应该考虑到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区域的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以及地形部位特征的变化, 并且初步确定不同侵蚀类型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以及组合方案。并且也有学者曾经使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库软件的专家系统, 这样则就对黄土高原林草措施的优化配置来进行相关的分析。据研究结果显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同减沙效益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配置比例的不同, 它的减水沙的效果则就明显不同, 黄土高原小流域坝地配置比例则应该大于 3%。同时还有学者将我国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标准化, 进而建立了不同措施的减水减沙指标, 这样对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进行筛选以及配置; 并且也有用多元线性规划数学模型来求解特定区域条件之下, 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比例,使用水文模型来分析以及选择等高植物篱间距以及耕作制度的优化配置。 

  3、当前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存在的问题 

  3.1、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理论比较欠缺 

  当前, 仅仅只对措施的采纳程度以及保存率做了初步的研究, 并没有切实涉及到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有关研究报道, 同时也还没有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的理论。 

  3.2、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缺少可操作的方法。 

  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是怎样进行评价的, 主要有那些评价方法, 并且从那些方面可以来进行评价, 以及评价指标会有那些? 等等。与之相关的研究的理论严重的滞后,并且不能满足当前国家水土保持建设的要求。 

  3.3、 因为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以及评价的方法有所欠缺, 而措施优化配置的研究也表现出不足。 

  当前,单项水土保持措施它对水土资源影响的研究已经有了比较深; 但是, 水土保持措施的不同配置体系对水土资源的影响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的区域适宜性理论以及方法是怎样的,以及不同区域下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模式是怎样的? 同一区域之下, 怎么样的配置才是优化配置? 不同配置模式下的水土这些自然以及社会条件的响应特征如何? 最佳配置模式在自然和社会条件作用下的动态过程是怎样的?以及配置模式的时空动态特征怎样? 这些, 都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4、适宜性评价的新方法建议 

  面对上述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问题,应该拟定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方面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思路,这主要是从3个层次包括6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三个层次,其一是适宜性特征包括有是对自然条件的适宜性相应以及对社会条件的适宜性响应,其二是适宜性评价包括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比较,其三是优化配置包括配置原则以及配置方法。 

  首先应该对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理论进行相应的研究。其主要的研究是对区域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响应规律, 这就包含有它土壤适宜性、地形地貌适宜性以及气候这些自然环境的适宜性, 和其区域经济条件允许性、人文条件允许性等等。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对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来进行评价;这主要包括评价指标即就是包括有合理选择以及权重确定, 指标体系的各自都能够增减有关的指标, 同时构成了可实用的评价体系。此外, 土壤侵蚀速率的期望指标是土壤容许侵蚀量, 而其他指标的名称在“求——供”以及“ 产——望”这个体系之中是对应一致的。。 

  措施适宜性评价方法一般都会使用“双套对偶评价指标最小差值法”。即就是, 以及前文2 大类评价的建立, 评价方法的筛选以及确定等等。最后, 依据措施的适宜性原理同适宜性规律,和适宜性的评价方法, 就可以对特定区域来进行综合措施的配置, 使用GIS 这些新技术, 来对配置之后的综合措施进行相应适宜性的空间分析以及评价, 选择出优化配置模式。当前,关于评价一般都使用的是一套评价指标来对某一个对象来进行评价。用一套评价指标它是不能满足措施适宜性评价要求的。所以, 我们就提出“双套对偶评价指标体系”, 一套既是“求——供”指标体系, 即就是措施对自然预计社会环境的要求同措施实施地可以提供的对应的自然以及社会环境这样一类指标; 而另一套则是“产——望”的指标体系, 即就是措施在实施只后所产生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条件的响应特征同措施实施人们所希望的对应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条件的响应结果这样的一类指标。 

  5、结语 

  措施的优化配置研究可以措施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之上, 依据双套对偶评价指标差值“总体最小”这样的原则, 首先把区域之内的配置措施来量化为数字地理信息, 并且把各种措施的土壤适宜性、区域自然环境适宜性同社会条件适宜性的程度应该数字化,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这些相关的技术,并且也对这4者重叠的空间来分析, 同时也可以选择区域综合措施的优化配置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刚才,张建辉,杜树汉,周忠浩.关于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评 

  价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2) 

  [2]李子君,周培祥,毛丽华.我国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