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涵义、原理等出发, 着重论述了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是人们遵循自然规律, 依靠自然本身的功能恢复植被, 加快防治水土流失步伐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修复 

  前言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导致环境污染、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降低、淡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各种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安全。因此,如何合理整治、恢复、保护生态环境,无疑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生态修复的涵义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通过政策、管理和一定的人工促进措施,消除不合理的人为干扰,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植被的生长发育和发展演替,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景观和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相对稳定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修复,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防止沙尘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床淤积等水土流失危害,降低水土流失程度,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它是应用生态系统自身组织和自身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本身进行修复。为了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 还可以辅以人工措施以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生态修复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切实遵循自然生态经济规律, 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 依靠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和人为干涉快速恢复植被, 控制水土流失,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 

  2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措施及方法 

  生态修复主要包括“封”、“退”、“造”、“建”、“综合治理”、“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突出小流域治理, 以小促大”等技术方法。“封”是“封山禁牧、舍饲养畜”,“退”是“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大量事实表明,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产沙区, 坡度在25°以上的坡地必须退耕。“造”是“造林”。坡度大于15°的荒山荒坡、退耕地, 以营造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和用材林为主, 加强管护抚育, 形成乔、灌、草多层次防护体系, 有选择的发展经果林。并通过推广节柴灶, 沼气池等措施, 彻底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有效地保护植被。“建”是“建设0.07hm2高标准农田”,在退耕0.13hm2坡地后,在山坡下或沟谷地建设0.07hm2高标准基本农田。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区域进行专门的分区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研究适合区域的具体措施。不同的类型区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根据各种气候类型区、地貌类型区、土地利用类型区,建立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对不同类型区的水土保持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确保建立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尽量运用现代化技术,确保评价管理科学化[2]。 

  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应以小流域为治理单位,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森林植被和草地,在砂岩地区沙棘水土保持林。在长江上中游地区,应以改造坡耕地为主,开展小流域和山系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停止天然林砍伐,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人工草地。在三北防护林地区,应大力增加沙区林草植被,控制沙漠化扩大,修建各种水利设施,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建立农田保护网等,减轻风沙危害。在北方土石山区,应加快石质山地造林绿化步伐,开展缓坡修整梯田,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多林种配置开发荒山荒坡,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在青藏高原冻融区,应以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长江源头水源涵养林和原始森林的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3]。 

  以浙江省种植业为例,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直接结合,形成耕地的复合生态生产系统,使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或采用粮食与经济作物结合,实施粮食与蔬菜、瓜果等轮作,提高粮田经济效益。在经果林地内,割除影响果树生长的高大杂草,保留矮草,在局部裸露的地块人工种植本土的地被植物。这种方式不仅不会影响果林的生长和产量,还可以保持地面温度,减少蒸发,可以保持地表土不受降雨直接冲刷,避免水土流失。同时,杂草与经济果树共生更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 

  3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建设实践中的效果 

  以云南省姚安县为例,根据姚安县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结果表明,干扰荒草地、人工林、自然恢复和坡改梯措施的土壤流失量3年内分别减少46.9%~50.1%,49.6%~59.3%,29.5%~66.4%和65.1%~76.1%。小流域系统土壤流失明显减轻[4]。 

  实行封育治理生态修复措施后,江西省兴国县曾是一片“红色沙漠”,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达74%。过去河床以年均4~6cm的速度在淤积抬高, 如今以5~7cm的速度在降低, 减轻了洪水灾害;陕西省吴旗县林草覆盖率提高了31%;福建省永泰县植物种类增加了近30%,森林覆盖率由2.3%增加到43.3%;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的植被覆盖率由10%提高到40%~50%;广东省的植被覆盖率提高了30%~50%[5]。 

  生态修复解除了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系统自我组织和调控作用增强,区域林草植被种类和数量必然增多,水土流失程度自然减轻[6]。 

  4 结论 

  生态修复作为一项水土保持新举措, 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 总结新经验、新方法, 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左长清 《实施生态修复几个问题的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2002,9(4):4 

  [2] 焦士兴 《关于生态修复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2006,8(4):127-129 

  [3] 施大华等 《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 科学教育研究,2007,3:152 

  [4] 陈宝昆等 《姚安县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与评价》[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3(1):32-35 

  [5] 赵秉栋等 《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 水土保持研究,2004,9(3):31-35 

  [6]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联合调研组 《生态自我修复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好路子》[J] 中国水利,2003,(A):64-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