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生态修复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通过利用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到达植被修复以及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的前提下,生态修复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特点;原则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已成为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生态环境的退化所导致的一个特征就是引起水土流失。因此,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当前我国生态建设工作的重点。 

  1、实施生态修复的合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修复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是在以人工措施辅助的条件下应用生态系统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力来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者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的一种理念,辅以人工是为了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科学研究表明,自然植被有着自身演替规律可以自己完成自身的更新并具有强烈再生能力,可以自己恢复。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生态修复遵循自然生态本身所具备的自然规律,靠其循环再生能力恢复植被,从而来治理水土流失,使其朝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水土流失面积巨大,情况复杂,在当前社会经济状态下,水土流失问题已刻不容缓。研究表明完全依靠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很难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而且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存在很多弊端,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各地实行的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示范区等措施,已经验证了生态修复在增加地表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的良好效果。有专家研究表明生态修复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水保工程效益,如通过自我修复形成的林分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比同龄人工林林分平均增加5立方米,质量也远远胜于人工林,而且森林土壤肥力及土壤涵养水分养分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因此在水土保持措施采取生态修复,可用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成绩,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植被,较好的减少或控制水土流失。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 

  2.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手段需重视封育保护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通过降低乃至解除生态系统超负荷的压力,从而依靠自然的再生以及调控能力促进植被的恢复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因此,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采取封山禁牧,停止人为干扰是其主要的手段之一,而封禁是其核心。在大量的实践证明中可以看出,采取封禁治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林草的覆盖率,土壤侵蚀模数明显降低,从而使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的治理,很好的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程度和难度将有很大的差别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地区的选择是有条件的,不同地区的适宜程度和生态修复的难度差异很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对于人口密度以及土地承载力小的地方越适宜生态修复的开展;(2)地区的降水量需保持最少在300mm以上;(3)为了能够更好地保障耐旱、耐贫瘠草、灌的生长,区域内的土层厚度应超过10cm;(4)即使区域水土流失严重,但并非是寸草不生;(5)区域内的林草覆盖率需大于10%;(6)人均基本农田需大于0.03hm²;(7)区域内无严重的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等。理论上讲,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只要是对土地没有高效高产要求以及不是寸草不生的情况下都可以实施,但是其修复的适宜程度和难度将有很大的差别。 

  2.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离不开人工及政策措施的辅助 

  依靠封禁并非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唯一途径,其生态修复离不开人工以及政策措施的辅助。其一,可采取人工育林育草的措施加快封禁区的生物量生长,例如:因地制宜地补植补种、防治病虫害等。同时,保证生态用水等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二,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只有将封禁区的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封禁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取得一定的成效。 

  2.4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周期比较长 

  由于植被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相比较于工程措施而言,生态修复的周期较长,其效益往往需要3-5年之后才将慢慢体现。例如:经果林在3-5年就能够大见成效;坡改梯及小型水保工程当年就能见到成效。同时,植被恢复的速度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条件差的条件下,植被恢复的速度自然变慢。由此可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成效相对来说较为缓慢,其功能的完善与发挥所花费的时间要更长。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原则 

  3.1生态学为主导的原则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础依据是生态学的理论及原理,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时,需要坚持生态学为主导,遵循生态学的规律以及原则。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了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处理生物与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结构,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理解物种的共生、互惠、竞争、对抗关系等,从而更好地依靠自然之力来恢复自然。 

  3.2流域整体修复的原则 

  因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属于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对生态修复理论以及技术的应用,以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来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因此,对小流域治理中的生态修复,需要以流域为单位,从整体设计上保持生态修复的布局。与此同时,由于流域与上游以及下游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使生态修复效果更佳,将流域作为一个单元进行规划设计是一个必要的措施。 

  3.3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是一个领土面积广阔的国家,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差别较大,在降水量、水土流失强度、林草覆盖率、人口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生态修复的措施上也有着一定的区别。由此可见,在一个地区的成功实例,并非完全适宜另一个地区,机械、教条的应用甚至无法达到治理的效果。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植被恢复的特点,从而选择出适宜的生态修复技术及方法,促进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3.4生态修复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并不能够将传统的以及成功的水土保持措施完全替代,一些比较成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坡面水系工程、经果林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技术以及新手段,是传统水土流失质量的进一步完善,在生态修复规划以及设计中,需要将生态修复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从而使水土保持工作得到最佳的发挥。 

  3.5生态修复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政策保障以及公众支持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有效的开展封禁措施、退耕还林、生态移民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就需要政策保障以及公众支持。着重从两个方面出发:其一,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使之得到当地公众的支持以及参与,从而更好地落实修复措施;其二,这些措施的采取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和机制来保证,例如:封禁区居民的生活保证、产业结构调整的进行、生态移民权益的保障以及退耕还林后农民土地的补偿等等,这些都需要有相应的非工程措施与之配合,而这些措施是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 

  3.6经济可行性原则 

  虽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具有省钱且效果显著的优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设计中不考虑经济可行性的原则。所谓的经济可行性原则,是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中的投入既要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使资金的投入有可靠的保证,又要分析封禁、退耕还林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手段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一些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实行严格的封禁,若条件不允许则应该从经济可行性原则出发,将采用与利用相结合,从而保证既能够做到经济的发展,又能够很好的保护对生态环境。 

  结束语 

  总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为生态修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生态修复工作的重点。通过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组织和调控或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以促进植被恢复,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苏志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关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 

  [2]何建华,对生态修复有关问题的思考和探讨[J].山西水利.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