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河床和水流之间相互作用,常常会造成河岸崩塌而导致河势的改变,严重危及河道的堤防和城镇村庄的安全、为了保证河岸的稳定性、保证排涝行洪的安全性,在河道防洪排涝工程中,采取有效的河道护岸整治措施,从而对提高防洪河堤的安全性,保证河岸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平原河道;护岸形式;生态 
  平原河道除主航道、骨干排涝河道的部分地段、主城区河道的高坎地段外应多采用多形式的生态河坎。现本人在管理实施的河道整治工程有浙东古运河陶堰段专项治理工程、绍兴县南运河综合整治工程、绍兴瓜渚湖直江整治一期工程等工程,下面主要分析浙东古运河陶堰段专项治理工程中河道护岸的几种形式。 
  1工程概况 
  浙江古运河西起钱清镇,东至陶堰镇泾口,河道全长43.45 km,其中绍兴县境内河道全长21.17 km,越城区22.28 km,属萧绍运河水系。浙东古运河历史上是一条重要航道,沿途穿过钱清镇、绍兴县柯桥城区、越城区、皋埠镇和陶堰镇,古纤道贯穿全段,部分河段是重点文物保护范围。浙东古运河具有行洪排涝、水量调蓄、景观休闲、生态环境等功能。 
  本工程通过护岸等工程措施,对浙东古运河陶堰段进行专项整治,河道起点为皋埠界,终点为陶堰镇泾口,河道治理总长7.124 km(含白塔洋),护岸总长16.528 km,其中老河坎利用4.451 km,老河坎整修4.030 km,新建护岸8.047 km,另需设置一定数量的河埠。本工程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治涝标准为20年一遇。 
  2河道形态 
  目前我国很多的河流河岸的硬化、河道断面的整齐规划,设计的初衷主要是使水流能够更快的通过,增加行洪能力,减少土地的流失,防止水流冲刷岸坡等情况的出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下垫面硬化、洪峰流量的加大,雨水的汇集,河道越来越窄,河道的基本功能降低,从而造成城市的抗洪压力逐渐增大。并且硬化光滑的堤岸导致贴岸水流的速度增加,从而导致水流能量的集中,形成巨大的破坏力,使水流冲刷堤岸的风险不断增加,而且对下游以及城镇村庄也具有很大的威胁。因此在浙东古运河陶堰段专项治理工程设计和规划中,应该根据河道工程的任务以及目前河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治。 
  3平原河道的护岸形式 
  平原河道除主航道、骨干排涝河道的部分地段、主城区河道的高坎地段外应多采用多形式的生态河坎。在对平原河道防洪排涝护岸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河道堤岸的安全性,除了堤防等级的提高还应该多从河道清障、清淤、拓宽河道等多方面考虑,在修建护岸、堤防,还应该特别考虑河道穿过的城镇村庄以及农田等地段,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应加强河道生态性,减少硬化的现象,并允许河道的多样化,减少水冲刷,同时还应注意景观建设的需要。 
  3.1A型护岸 
  对于通过村庄、或当地政府已有规划的河段,为减少两岸土地征用及建筑物拆迁数量,或与已有规划相衔接,一般采用该种类型的护岸形式。A型护岸采用浆砌条、块石重力式挡墙结构,墙顶高程4.80 m,迎水面坡度1:0.03,背水面坡度1:0.5,墙身用M7.5浆砌块石砌筑,墙面用20 cm~30 cm厚浆砌条石一丁一顺砌筑,墙顶用10 cm厚旧石板压顶;挡墙基础为30 cm厚C20砼底板,基础顶高程3.20 m。 
  在对平原河道护岸的过程中采用这种浆砌块石砌筑护岸形式的主要特点是:有很好的护岸效果,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成品石料,其他的建筑材料使用也较大,在亲水性和透气性明显不足。 
  3.2B型护岸 
  为体现河道的生态性,对于两岸为农田的河段,一般采用该种类型的护岸形式。B型护岸为生态型护岸,采用松木桩结合干砌块石护岸结构。松木桩长3.0 m,梢径不小于φ12 cm,间距 
  20 cm,桩顶高程3.90 m。松木桩内侧为干砌块石挡墙,挡墙顶高程4.50 m,基底高程3.80 m,高0.70 m,顶宽0.35 m,底宽0.70 m。其主要特点是:施工技术要求较低、方便简单,有较好的护岸效果,在亲水性和透气性上效果明显。但应严格按照松木桩打桩的施工规范要求实施施工。 
  3.3老河坎整修 
  主要包括二种情况:一是对于原河坎挡墙相对完好,仅局部损坏或压顶较差的地段,仅对原河坎挡墙作破损块石置换及拆除原压顶后重新用10 cm厚旧石板压顶;二是对于原河坎挡墙整体较差、损坏较严重的河段,一般需拆除原挡墙一皮砌石后,对其以上部分重新进行砌筑处理。在满足护岸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持原河坎,墙顶高程按实际情况确定。 
  4河道生态护岸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4.1工程设计的技术要求 
  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满足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还应该注意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其他经济效益,因此,河道生态护岸应满足工程设计中的技术要求。 
  4.2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 
  河流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是相对和谐的生态系统,并且在河流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并且泥沙和水流是河道以及河岸生物生存的技术,因此在对河道生态护岸设计的过程中,应使河道、河水以及河岸以及岸边植被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通过水文分析进行确定水位的变化,并选择合适生长以及抗洪,成活率的高的植被。为了保证河道两岸以及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护岸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对水环境以及生物的影响。此外,在岸坡上设置多孔质构造,为水生生物创造安全适宜的生存与生长空间。 
  4.3生态护岸体现人水和谐的理念 
  生态型河道应该是亲水性河道,因此在生态护岸设计中应该体现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而且必须综合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为高低错落、格式多样、水陆交融的栈桥、石阶、亭榭、长廊等亲水平台,使河道河流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好去处。 
  4.4构建自然与美学相结合的水景观 
  在对城市河道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根据城市的文化特点,历史文脉,并且还应该与回归自然提高城市的品味相结合,在对河道护岸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自然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河道形态以及断面的设计,但是应避免防洪工程园林化的倾向]。 
  4.5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 
  在河道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以防洪为主的综合治理工程,其效益不仅体现在防洪安全上,还要体现在社会公益性上。规划建设时,要妥善协调好各有关方面的矛盾,处理好投资与利益的关系。注意就地取材,尽可能利用原有和当地材料,节省土地资源,保护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工程造价,减少管理维护费用。  
  参考文献 
  [1]刘娜娜,杨德全,张书宽.生态河道中护岸形式的探索及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10:97-99. 
  [2]高明波,刘建新.浅析河道护岸破坏因素[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17(8). 
  [3]徐项.生态景观型山区半山区小流域治理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118-120. 
  [4]金术英.几种平原河道护岸控导整治措施[J].吉林水利,2007,1: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