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江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相关问题

 摘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域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巨大,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长江流域特别是上中游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与环境恶化,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将简单介绍长江流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问题,特点,危害性,成因及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治理措施。

 关键词:水土流失     危害     治理措施    

 一.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问题

 长江上中游地区,包括川、滇、黔、渝、鄂、湘、赣、青、甘、陕、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168万时。水土流失面积55万kIIl2,其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8.4%。其中,长江上游水土流失35.2万时,占全流域的56.6%,年均土壤侵蚀量达16亿t,是流域水土流失分布最为集中和严重的地区,尤以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流域,沱江、岷江中游,乌江上游及三峡库区最为严重。长江中游的水土流失集中在汉江上游(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清江,赣江以及大别山南麓诸水系等一些重要支流的上中游。⑴

由于大量的土壤流失,旱洪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农业生产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同时对于我国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稳定也带来严重了威胁。

二.  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的特点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具有面积广、流失量大;流失类型多样;对土地资源破坏严重,对当地危害及潜在危险性大;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人为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

①水土流失类型多样,涵盖了我国的各种水土流失类型,包括水蚀、风蚀冰川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泥石流、崩岗等类型。

②坡耕地和泥石流等水土流失问题最为突出。坡耕地、荒山荒坡及疏幼林地是坡面产沙的主要来源,尤以坡耕地为甚。据统计,长江上中游地区坡耕地面积近O.1亿hm2,其中有0.02亿hm2坡度大于25。,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9亿t,为坡面流失之最。

③水土流失的表现具有隐蔽性。长江流域山丘区地表组成物质颗粒较粗,流失后大多滞留在坡脚,或被就地拦蓄,一小部分进入河流,河流输沙量一般远小于地面侵蚀量。据对16条典型流域的分析,泥沙输移比平均为O.23,严重的水土流失很难通过干流输沙量敏感地反映出来。。

④人为水土流失严重。山区陡坡开荒、滥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资源开发建设项目不贯彻“三同时"制度,随意破坏地表植被,任意倾倒废土弃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⑵

 三.  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的危害

 (1)水土流失引起土壤退化

水土流失的危害首先是直接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地生产力。

(2)水土流失减少耕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耕地面积的减少将给子孙带来极大隐患。

(3)泥沙淤积损毁水利工程

水土流失造成大量的土壤流失,这些流失的土壤一部分随水流直接进入海洋,而更大一部分则随水流流速的降低淤积在沿途的河道和塘堰。使河道和塘堰的功能降低,蓄水调洪能力锐减。

(4) 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岷江流域由于地理分布差异和降雨差异,各区域旱灾和洪灾各年发生次数和程度不尽相同。由于泥沙淤积塘堰,蓄水调洪能力减弱,大暴雨时易形成洪灾,而在干旱时段,由于库塘蓄水有限,不能在干旱时节提供税源供应,因此,区域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5)威胁城镇、村庄人民生命安全

岷江上游由于平坦地少,众多村庄和城镇建置于河谷阶地,其中不少村镇仍然处于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危害或威胁之下。

(6)滑坡泥石流经济损失巨大

滑坡和泥石流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的同时,还容易导致山区土地的荒漠化。滑坡和泥石流都属于强重力侵蚀方式,具有极强的侵蚀能力,在到达地形平缓处又造成堆积,侵蚀和堆积都是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方式。⑶

水土流失不仅使流失区土层日趋贫瘠,恶化了当地农业生态环境,而且造成长江中游江河湖泊泥沙淤积,更加剧了流域内泥石流、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除1997年外,1994年、1995年、1996年和1998年都发生了较严重的水灾,直接经济损失分别高达200亿元、590亿

元、700亿元和1600亿元,因此加快长江中上游地区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它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危、对长江全流域的开发建堤和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大开发,对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经济巨龙的腾飞,具有全局性重大战略意义。按照水利部副部长朱登铨的说法。能不能加快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尽快减少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关系到长江等大江大河的长治久安。⑷

 四.  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成因及趋势分析

 (1).原因

目前水土流失调查从成因上主要考虑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基础地质环境的作用则考虑甚少。然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地貌条件等基础地质要素都直接影响地表土壤的侵蚀作用和侵蚀程度。基础地质环境是水土流失的先决和基础条件,系统研究基础地质环境和水土流失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从内在联系上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控制作用。

①水土流失与地貌的关系:其中坡度是地貌因素中影响水土流失最突出的因子。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地面坡度的增加,径流速度加大,水土流失量也随之增加;

②水土流失与地层岩性的关系:长江流域范围大、地层岩性组成复杂,基岩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同的基岩造成不同程度的风化,风化作用给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对长江流域内不同地层岩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岩层包括砂土、粘土和砂泥土互层、红色砂岩、泥岩、黑色页岩夹泥灰岩、砂砾岩、碎屑岩、页岩和灰岩等。当这些基岩大面积出露,加上地形坡度较大、降水不均匀、多暴雨、植被覆盖少时,往往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③水土流失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构造运动引起的势能重组,是引起水土流失和搬运的根源。⑸

 (2)趋势分析

在李翀的《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模型》中,建立了综合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灾害与发展几大关键因素在内的决策支持大系统,构筑了先进的模型结构,提出了包括生态安全度、环境基尼系数等指标的7项社会、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进行人口、粮食、生态安全度发展战略的仿真模拟。模型将生态环境管理置于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灾害5个相互动态影响的系统中,分析其影响和作用,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对策进行综合性、系统性和趋势性分析。于是,在应用综合决策模型对水土流失治理对策的研究中,基于对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认识,设计标准方案和比较方案两种对比方案。比较方案是假定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缓慢,水土流失强度得不到有效控制;标准方案则是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有效的治理。由于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是陡坡耕地面积,因而模型中假定长江流域各区域的退耕还林的优先点是陡坡耕地,而由于粮食不足需要开垦的则是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并且开垦出的土地的水土流失强度与其相当。同时,每年植树造林的土地皆源于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基于综合决策模型研究的成果,根据模型模拟,云南、四川、重庆2省1市与全流域其他省市采取相同的水土保持力度,今后100年,占全流域水土流失比率保持在59%-65%,成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所在。⑹

 五.  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问题,立法是一条必要的道路,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国家都把流域立法作为流域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事实上, 只有将流域管理置于法制的基础上, 流域管理的各项措施才能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但我国现有的水法规,没有系统规划规划统一管理的诸多任务和职责,没有明确规范各部门、各地区在流域统一管理中的职责、作用及其相互关系。⑺所以,首先要从法律上保护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成立完善的法制体系。

另外,还需建立水土保持支撑体系。立和完善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完成各省(区、市)水土保持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建立和完善流域水土保持科技协

作机制,开展流域跨省、跨区域重大水土保持项目技术协作和科技攻关,完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成果;加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和推广工作,推进实用技术、高新技术和水土保持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流域水土保持科技水平。⑻

多年来的经验表明,发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分布较为集中区域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也可以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生态修复工程即通过减少或避免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区的干扰,用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的自我繁衍和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而达到大面积 ,快速防治水土流失的系统工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措施 。长江流域实行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对策是通过全面规划,退耕 ,退牧还林,还草,大面积实行封禁治理。⑼

目前,还提出了一种理念用于解决长江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叫做适度治理和总量控制。水土流失治理总量控制是指在全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中,首先依据河道和河口保持平衡所需的总泥沙量,并以此作为允许流失的最少泥沙量,再将其分摊到上中游各水土流失区,作为它们各自允许输入河流的控制泥沙量,但又不是平均分摊,而是充分考虑各流失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实力与治理水平,协调各流失区的治理目标,合理地分摊泥沙的允许流失量,从而在环境允许的水土流失范围内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获得最佳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总而言之,水土流失的,适度治理,与总量控制,就是要将长江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把各流失区管理得更好,消除严重的生态破坏,同时,避免因治理而出现新的生态损害,又要量力而行,争取以较少费用实现较佳治理效果,达到全流域获益最大化。⑽

此外,还包括一些治理措施,如严格控制水土流失重点区的人口总量,减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要发展新型农业,适当调整农业结构等等,都应该被相关部门予以考虑。

六.  结语

水土流失不但影响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生态安全,也影响着西部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已成为中国突出的环境问题。对于长江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问题不容小觑,不仅要从政府,相关部门入手,进行水土保持工程的研究工作,还应开发出新型设备对水土工程进行实时监测,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全民配合,加强宣传工作,增加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并配合母亲河长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⑴      杨桂山,翁立达,李利峰.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M]长江出版社2007.3:71~78.
⑵      王晖,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探讨,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⑶      刘武林,岷江流域土壤侵蚀演变与治理措施,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⑷      黄明知,江涛,吴兵,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模式研究,长江流域,第十九章
⑸      黄树春, 刘智, 姜端午, 张苑平,从遥感地质环境角度研究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状况
⑹      夏青,李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治理对策,中国水利,2002(4)
⑺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政水资源局,《长江法》立法问题的提出及立法思考,人民长江,第36卷第8期,2005年8月
⑻      蒋巨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开创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第12期
⑼      蒲勇平,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及对策,水土保持通报,第22卷第5期,2002年10月
⑽      张 燕,张洪,彭补拙,从资源转移的角度看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适度治理,水土保持学报,第16卷第5期,200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