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土保持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关键词:市场经济;水土保持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如何适应科学发展观与节约资源的要求,更好地与市场经济接轨,就成为摆在广大水保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水土保持的含义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八十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水区。流域面积最大一般不超过50平方公里。每个小流域既是一个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一个小流域就是一个水土流失单元,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全过程都在小流域内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1、工程措施:指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2、生物措施: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3、蓄水保土耕作措施: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开展水土保持,就是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自然规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土保持是一项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必要途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水土流失原因和规律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的体现。 
  三、水土保持特点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 
  1、科学性:涉及多学科,如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法律等。 
  2、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当地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社会状况及水土流失现状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 
  3、综合性:涉及财政、计划、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经贸、司法、公安等诸多部门,需要通过大量的协调工作,争取各部门的支持,才能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4、群众性: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 
  四、坚持水土保持必须采取的对策 
  由于土壤的组织物质比较特殊,是具有地标性的自然营力,并在其作用下,以自然营力和人类的综合活动作用下会对土壤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气候、地形、地质、植被等方面的因素,我们所说的土壤侵蚀也是如此,是在综合活动的情况下,造成土壤过度剥蚀、破坏、分离、搬运、沉积。我们在修建水库时,必须要考虑到选址的问题,以此来遵循相应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肚口的大小,集水的面积,大坝的坝址,以及地质是否良好,根据浇灌区的高与低,是否有足够的使用建筑材料为保障,在附近是否适合挖溢或是淹没的损失有多大。并以此进行综合的考虑,明确水库的组成部分,比如储水、坝体、排水闸、进水闸门的位置地地址。 
  为了避免水土的过度流失,从保护水土资源的角度出发,通过改良以及合理利用,提高并维护土地的生产力,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必须要采取综合性的保护措施。 
  1.水土资源配置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依据目前市场运行需求和经济规律要求,把水土资源进行空间和时间的科学配置,以形成一定农业区域发展的新格局。要认识到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水土保持不仅要占领山头,还要占领市场,发展优质高效的小流域经济,如张家口市坝下的杏扁、葡萄基地,以及坝上的错季蔬菜、禁牧舍饲等,均引入市场经济理论,并取得明显效果。 
  2.树立“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意识 
  水土保持是一项公益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水保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群众收入,调剂了财富,丰富了市场,减少了河流泥沙的淤积,保障了工业、电力、交通、通信、矿山等企业的利益,还保护了上下游、左右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目前的投入机制主要是上游群众出劳出资,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一定补助,而作为受益主体的电力、交通、通信、工矿企业、开发建设单位和城镇社会都没有出资,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了局部水土环境恶化。 
  水土保持作为一项社会性工程,其投入也应具有社会性,即水土保持投入通过国家税收调节,社会合理分担,真正形成“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新格局,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应统筹考虑从如下渠道增加水土保持资金:一是在江河下游受益各项税收中附加水土保持防治费,按照总产值一定比例附加作为对上游的生态补偿。二是从耕地占用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水土保持。三是从防洪保安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水土保持。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各届都能自觉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 
  3.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把依法防治水土流失落到实处 
  按照《水土保持法》监督工作重点,应抓好“三权”的落实,即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权、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收费权,以及对有关开发建设行业、部门、单位、个人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权。《水土保持法》颁布以来,凡是“三权”落实到位、执法力度大的地方,水土保持部门的权威逐渐树立、社会地位日渐提高,保持水土资源的效果相应显著。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把治理水土流失各方的责、权、利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护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合法权益,通过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使用权等多种形式,实行谁治理、谁收益、允许继承转让的政策,让群众吃“定心丸”,拓宽资金渠道,加快治理速度。 
  4.依托市场,增强竞争意识,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 
  发展小流域经济是我国长期治山治水、防治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我们要用市场经济的新观点指导小流域综合治理。第一,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定小流域治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第二,科学规划建立小流域经济优化模式。第三,狠抓农产品的商品转化,实现小流域经济与市场经济转轨。 
  小流域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再生资源,我们要坚持以开发利用再生资源为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出发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狠抓农产品向商品化的转化,实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进一步推动水土保持产业化发展。 
  五、结语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以便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为实现科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