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文根据对承德市围场县的生态环境考察,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效益,根据考察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字:生态保护;环境资源;环境管理

生态环境问题是维系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可以说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02年8月,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态环境考察队赴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对当地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社会实践考察。本次实践考察中,考察队员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和座谈等方式了解了当地的生态状况,加深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同时也为当地的生态保护提出了建议。

1 围场县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情况

  河北省环绕京津,其生态状况对京津有直接影响。资料表明:目前河北省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总面积的14.5%,全省149个县(市)中,有114个县(市)存在荒漠化土地。在京津周边就有张家口和承德的坝上、坝下地区及永定河下游三大沙区,是京津地区主要的风沙源之一。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最北部,东、西、北三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南部及西南与承德市隆化、丰宁两县相邻,海拔高度在750-2067米之间,属北温带凉温型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年均大风天数27.7-79天,多为西北风。县城内有小滦河、蚁蚂吐河、伊逊河、阴河、乌拉岱河、猞猁嘎河等六条河流,是滦河、辽河两大河系的发源地之一。

  全县总人口50.19万,总面积9219.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万公顷,有林地面积39.26万公顷,水域1.02万公顷。围场由坝上高原区和坝下山区两个地貌类型区组合而成。

  据历史记载:围场县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正式设置“木兰围场”,成为清代历任皇帝的行围打猎之所。那时围场是一幅“森林密布、野生动物群集、水草丰美、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从1862年开围,一直到解放初期的87年间,由于战争,森林火灾及自然、人为等多种原因,使围场的植被及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到解放初期,森林覆盖率仅为9%,水土流失面积约为710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7%。

  解放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全县将大规模、集中连片、高标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模式工程,治理程度达到了空前水平。1990年至1999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74.7平方公里,是前40年治理面积的一倍。目前围场县累计保存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24平方公里。其中:造林281213公顷,种草5813公顷,围栏养草7500公顷,修水平梯田7665公顷,封山育林30209公顷,整治与开发基本农田18745公顷,共治理小流域114条。

2 治理效益情况

  2.1 生态效益

  围场县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防止北沙南侵,保护京津环境,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实现“为京津阻沙源,为津唐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人民拓财源”的目标提供了保障。到1999年底,林草覆盖度较解放初期提高了33.6个百分点。据气象、水文部门测定,治理程度较高的庙官水库上游工程区年降水量平均增加10毫米,大风日数减少7-10天,有效积温升高10度,流域内两条沙带由治理前向前推移9-29米降到4-20米,蓝天、绿地、碧水、林海的生态景观随处可见,当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上升。特别是603万亩森林已成为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挡了来自内蒙古高原的风沙对京津的侵袭。同时整个围场县森林年蓄水量达到2亿多吨,等于每年为滦河涵养水源2亿吨以上,为津唐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 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在自身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山上拦、蓄、控能力的提高,降低了山洪对下游区域的危害程度,为山下的河道整治、打井修渠、开滩造田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经济效益显著。主要体现在:

  一是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增加了工程区木材蓄积,为农民建起了“绿色银行”;

  二是由于乔、灌、草相结合,工程区内草场和林间草场大面积增加,极大的促进了畜牧业发展;

  三是坡耕地改造及开滩造田工程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水稻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山杏林改造及封育措施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山杏、山野菜、蘑菇、榛子等土特产品的产量,同时蕴蓄了鹿、狍子、山鸡等30多种珍禽异兽,成为群众的主要财源之一;

  五是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庙官水库上游工程区已建成为包括6000亩喷灌区、林果示范园区、时差蔬菜示范园区、马铃薯示范园区、中澳农场在内的时差菜、水稻种植、马铃薯繁种、时差果等十几处基地,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时差蔬菜和水稻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和10万亩。

  2.3 社会效益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一是由于大面积的水保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增加,美化了生态环境,增强了防风沙能力,净化了水质,形成北京和津唐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改善了津唐水源条件。

  二是由于工程规模大、质量高、抗灾能力强,整个围场县城镇、村庄、学校、耕地、交通得到了有效保护,消除了危及群众生命财产的隐患,促进了社会稳定。土特产品的增加,带动了产品深加工业,安排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了农民的致富意识和生产生活素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4 景观效益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了人民生活环境,景观效益突出。通过大规模的造林绿化,美化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特别是旅游线的绿化美化,使森林自然景观效益充分发挥,碧水、蓝天、林海、绿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旅游收入突破亿元,加速了围场县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围场县的支柱产业。

3 存在问题与建议

  3.1 存在问题

  通过考察看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围场县的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此外,由于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原因,围场县的生态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围场县尚存水土流失面积5790平方公里,其中沙化和潜在沙化面积1500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现状不容忽视。特别是围场外受内蒙古沙化区的威胁,其本身是河北沙化大县,有一个沙源,四个沙带,春冬风沙肆起,侵蚀着农田、城镇、村庄、道路,在强劲西南气流控制下,风沙南下直入京津地区,故防沙治沙任务尤为艰巨。

  二是已有的森林和草原物种缺乏多样性。考察中发现,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森林基本上是人工林,树种以松树柏树为主,间以少量白桦树,而低矮灌木较为少见。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森林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差,病虫害一旦发生就是大规模的、灾害性的;另一方面物种的单一会是土壤的理化性能变差,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发展。

  三是对生态资源的开发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管理。在对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考察中发现,由于坝上森林和草原的美丽风景,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各种旅游度假村比比皆是。这些人工的建筑一方面破坏了自然景色的和谐,另一方面也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旅游垃圾,污染了环境。此外还造成对山野资源的过度开发。

  四是广大群众的保护生态意识有待加强。在走访塞罕坝机械林场和兰旗卡伦乡的途中发现,开山种田和随意放牧的现象还比较常见,这对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保护极为不利。

  五是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的措施不到位。围场县的经济欠发达,造成对一些工业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的决心不够坚决。例如,某染料厂经项目转移建在围场县,该厂排放废水的COD和BOD等水质指标严重超标。该厂虽然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但由于处理费用较高,设备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而管理部门因为怕影响税收,影响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污水一直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又如,该县大力推广马铃薯深加工业,其中大部分为作坊式生产,环境管理部门很难进行管理,结果加工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

  3.2 建议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关系到几代人的生活。而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益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见到的,有些要几十年或上百年才能得到收益。另外一方面,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其后果就是灾难性的。生态环境破坏后再去恢复所需要的投入是预防和保护所需的投入所无法相比的。为此,必须以长远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为目标,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资源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针对考察中了解的情况,考察队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对围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点借鉴。

  1、各个方面应对围场严重的生态形势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据报道,中国建设环京津五大生态圈包括防沙治沙、退耕还草还林、水土保持、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预计投资220多亿元。但如何将资金落实到位,合理的分配,是环京津五大生态圈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

  2、加强生态保护的法制建设,严格监管,尤其对工矿企业的污染环境和农

  业的生态破坏应坚决予与制止,努力防止和减少新的人为生态破坏。在进行项目审批时,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农业方面,应严格执法,防止乱砍乱伐、毁林造田、随意放牧等现象的发生。此外,对旅游业应加强规划和管理,避免无序状态。

  3、发展科技,积极引导企业向清洁生产方向转变,引导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鼓励无污染和轻污染工业发展;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经济作物,例如大力推广金莲花种植,既发展了经济,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提倡利用沼气,减少毁林同时,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料。

  4、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是生态保护深入人心,人人都具有生态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