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水电施工中,经常要建立一些围堰,用来围护基坑,以保证干地作业。围堰的种类很多,可以按不同的条件来划分,本文以其所使用的材料性质来划分,研究围堰的种类及其构造。 

  关键词:围堰;土石;钢板 

  中图分类号: TV5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90-1 

  1 土石围堰 

  土石围堰能充分利用当地材料或废弃的土石方,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可以在水流中、深水中、岩基上或有覆盖层的河床上修建。但其工程量大,堰身沉陷变形也较大,土石围堰一般不允许堰顶过水,所以汛期应有防护措施。 

  若当地有足够数量的渗透系数小的防渗料,如砂壤土时,土石围堰可以采用斜墙式和斜墙带水平铺盖式两种构造,斜墙式适用于岩基河床;斜墙带水平铺盖式,适用于覆盖层厚度不大的场合。若当地没有足够数量的防渗料或覆盖层较厚时,土石围堰可以采用垂直防渗墙式和灌浆帷幕式两种型式,用混凝土防渗墙或帷幕灌浆来解决基础防渗问题。 

  2 草土围堰 

  草土围堰是一种草土混合结构,多用捆草法修建。根据实践经验,草土围堰的宽高比,在岩基河床上为2~3,在软基河床上为4~5。堰顶超高通常采用1.5~2.0米。 

  用捆草法修建草土围堰时,先用麦草或稻草做成长1.2~1.8米、直径0.5~0.7米、重约10公斤的单个草捆,然后将两个草捆靠齐压扁,用长6~8米直径为4~5厘米的粗草绳系紧,即可进行草捆的飘浮沉放工作. 

  草土围堰的施工,由压草、铺散草、铺土等主要施工过程所组成。压草时,首先沿河岸在整个围堰宽度范围内分层铺设草捆,铺草捆时应将草绳拉直放在岸上,以便与后铺的草捆互相联结。每层草捆应按水深大小搭接,这样逐层压放的草捆在迎水面形成一个斜坡,直至高出水面1.5~2.0米为止。随后在草捆层的斜坡上铺一层0.25~0.30米的散草,再在散草上铺一层厚0.25~0.30米的土层(黄土、粉土、沙壤土或粘壤土等〉,铺好的土层只需用人工踏实即可,这样就完成了堰体的压草捆、铺散草和铺土等工作的一个循环。草土围堰能就地取材,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防渗性能好,适应能力强,便于拆除,施工速度快。 

  3 钢板桩格型围堰 

  钢板桩格型围堰的修建和拆除可以高度机械化;钢板桩的回收率高,可达70%以上;边坡垂直、断面小、占地少、安全可靠,所以应用很广。 

  园筒形格体铜板桩围堰是由“一字形”铜板桩拼装而成,由一系列主格体和联孤段所构成。格体内填充透水性较强的填料,如砂、砂卵石或石碴等。 

  圆筒形格体钢板桩围堰的修建由定位、搭设模架支柱、模架就位、安装钢板桩、打设钢板桩、填充料渣、取出模架和填充料渣道到设计高度等工序组成和圆筒形格体钢板桩围堰一般需在流水中修筑,受水位变化和水面波动的影响较大,施工难度较高。 

  4 混凝土围堰 

  4.1 拱形混凝土围堰 

  一般适用在两岸陡峻、岩石坚实的山区河流上。此时常采用隧洞及允许基坑淹没的导流方案。通常围堰的拱座设在枯水位以上,对围堰的基础处理,当河床的覆盖层较薄时,常采用水下清基,若覆盖层较厚,则可灌注水泥浆防渗加固。堰身的混凝土浇注则要进行水下施工,因之难度较高。拱形混凝土围堰,由于利用了混凝土抗强度较高的特点,与重力式围堰相比,断面较小,可节省混凝土工程量。 

  4.2 重力式混凝土围堰 

  采用分段围堰法导流时,重力式混凝土围堰往往可兼做第一期和第二期纵向围堰,两侧均能挡水,还能作为永久建筑物的一部分,如隔墙、导墙等。重力式混凝土围堰的断面有实体式,与非溢流重力坝类似,也可做成空心式,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通常需在土石低水围堰护下在干地施工。 

  5 过水土石围堰 

  当采用允许基坑淹没的导流方案时,围堰堰顶必须允许过水。如前所述,土石围堰是散粒体结构,是不允许过水的,应为土石围堰过水时,一般受到两种破坏作用:一是水流沿下游坡面下泄,动能不断增加,冲刷堰体表面;二是由于过水时水流渗入堆石体所产生的渗透压力,引起下游坡连同堰顶一起深层滑动,最后导致溃堰的严重后果。 

  5.1 混凝土板护面过水土石围堰 

  护面过水土石围堰,围堰由维持堰体稳定的堆石体,防止渗透的粘土斜墙、满足过水要求的混凝土护面板以及维持堰体和护面板抗冲稳定的混凝土挡墙等部分所构成。混凝土面板要求不透水,接缝要设止水,板面要平顺,以免在高速水流影响下发生气蚀或位移,为加强面板间的相互牵制作用,相邻面板可用钢筋连在一起。 

  5.2 加筋过水土石围堰 

  加筋过水土石围堰是在围堰的下游坡面上铺设钢筋网,防止坡面块石被冲走,并在下游部位的堰体内埋设水平向主锚筋以防下游坡连同堰顶一起滑动,下游面采用钢筋网护面,可使护面块石的尺寸减小,下游坡坡角加大,其造价低于混凝土板护面过水土石围堰。钢筋网由纵向主筋、横向构造筋及横向加筋等组成。一般纵向主筋为φ5~29毫米;横向构造筋φ7~25.4毫米;横向加筋采用φ19~29毫米。水平向主锚筋一般采用φ19~38毫米,其垂直间距1.5~3.0米,水平间距0.23~1.5米。钢筋网及水平向主锚筋可预制后在现场进行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