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土地进行综合治理,耕作层土壤是耕地的精华和土地整治的核心内容。耕作层土壤的构建直接影响到土地整治工程的质量与效果。目前,土地整治与复垦工程中耕作层土壤构建采用表土壤剥离利用技术或客土法,存在客土源单一、利用成本差异较大、技术方法不完善、施工工艺不规范、应用效果差等问题。河流疏浚底泥土地资源化利用是一种最具发展潜力的处置方式,但关于底泥污染及生态风险性评价、底泥污染修复技术、土地利用工程工艺参数、底泥利用食品安全评价等方面研究缺乏,均是制约底泥大规模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

针对区域性耕作层土壤缺失的问题,该文以疏浚底泥土地利用为主线,提出了底泥质耕作层土壤构建方法的相关基础理论、内容、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应用效果,对提高土地整治工程效益和保障农地可持续利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主要结论如下:

      (1)底泥质耕作层土壤构建是在土地整治工程用地范围内,利用疏浚底泥,采区适当的农地整理施工工艺,并应用物理化学措施,人为构建或培育一个完善的耕作层土壤系统。该方法以环境学、土壤学、食品安全理论为基础,其技术内容包括:基于底泥环境及肥力状况调查评价,探明底泥的污染及肥力状况,提出底泥分类利用方法;基于底泥重金属稳定化修复设计,提出最优的稳定剂配方和施工工艺;制定修复后底泥改造土壤工程实施方案;对应用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估。

      (2)根据《沉积物质量调查评估手册》就河流底泥进行系统布点取样;结合底泥土地利用目标和底泥调查检测数据,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T332-2006》、《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有关标准:肥力指标及评价限值》等标准值进行底泥环境及肥力评价;底泥为轻微污染等级且肥力为二级水平即可规划为土地利用;借助GIS软件将底泥环境和肥力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析,提出整体河流底泥分类利用方向、空间分布及资源量,为底泥分类疏浚提供空间依据。

      (3)底泥重金属稳定化修复是选择典型污染底泥样品为稳定化供试材料,设置磷酸盐、镁系氧化物、某类粘土矿物的不同组分配方,开展室内正交试验研究。稳定化底泥重金属BCR形态及浸出毒性试验数据都能达标的试验处理组份确定为最优稳定剂配方。基于土壤水分条件、土壤稳定化时间等因素试验,提出修复底泥效果好、成本低、易操作的稳定剂用量水平、修复工程工艺参数供设计应用,最后提出修复工程技术方案。

      (4)底泥改造土壤工程是充分结合待整治土地区域的具体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灌溉排水系统、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工程布局因素,提出融合底泥铺设、土地平整、底泥稳定化修复于一体的工程工艺与参数设计,制定项目中底泥质耕作层土壤构建应用的可行性方案。

      (5)污染底泥修复后大田种植空心菜试验表明:重金属含量可达到无公害蔬菜安全标准、Cd降低率为38.61%~85.69%,稳定化修复显著降低蔬菜重金属含量;底泥质耕层土壤适宜开展种植,可提蔬菜高产量8.7%~13%,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95~2.18倍。

       综上所述,该文所提出的是实现以“底泥”替代“客土”的新方法,开创了土地生态整治客土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