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民生、民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坚持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七大以来,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就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从规划设计、材料设备选择、施工队伍选择、工程质量监督、工程验收几方面严格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应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发挥效益,应加强工程建后管护,确保工程长期受益。 
关键词:农村饮水;饮水困难;饮水工程; 安全工作;科学规划 
   
  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9.47亿,占总人口的大多数。近年来,我国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考虑量的多,谈论质的少,大部分地区农民仅仅是解决了饮水难问题,但仍未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很多农村还未喝上安全卫生水,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令人担忧。 
  一、农村饮用水的阐释及农村饮水面临的现状 
  农村饮水主要是指农村和乡镇居民生活用水。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有氟水区、苦咸水区、用水量不足、用水方便程度低等9种类型。综合全国现状,出现饮水不安全的原因包括: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环境污染严重,流经城市的90%河段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等。全国1/4以上的国家河流监测断面和近1/2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最低要求,一半以上的国家河流监测断面和70%以上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不适宜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河湖污染相当严重。饮水安全问题任道重远。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工作,把帮助农村居民解决饮水困难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建设一系列农村饮水工程,并提出和逐步推行一系列措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在取得一些经验和效益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饮水安全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二、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因素和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一些农村饮水中水质问题非常突出。造成水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如水源地污染,饮用水输送、处理环节不当等。另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即地质本身形成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虽然说由于各地情况不一,影响饮用水水质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共性。 
  (一)农村供水的水源选择主要为浅层地下水及山泉水,基本上都是由农户在没有水质采样化验报告、勘测资料的前提下自行开采,造成部份供水设施建成后水源不足或水质不符合饮用标准。根据水样检测表明,全国大部分地方仍有33.3%的农村饮水水源水质达不到国家卫生要求。保障饮水安全,就应保护好饮用水源。水源布局要合理,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水量,又要考虑水质。水源的选择应符合我县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要求, 
  优质水源应首先满足生活用水需要,水源水质要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避免选用污染水源。 
  (二)对水源保护的监管力度不够,特别是对主要的污染源缺乏有效监督;其次是由于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农民对水源保护意识薄弱,对水源保护的技术水平偏低。 
  (三)在工程建设方面,一是由于工程费用投入较少,一些必需的配套设施跟不上,特别是较大居民区、工业区没有建造污水处理设施;二是现有的工程供水规模偏小、工程老化,净水工艺落后,用于工程更新、维修的资金难于全面解决。 
  (四)在水质检测体系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质检测工作主要由县疾病控制中心负责,定期对水质情况进行抽查检测,但由于我县存在面广点多等原因,有关部门对水源水质的追踪监测投入不够,在农村显得较为突出,成为农村饮水不安全主要因素之一。 
  三、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卫生,保障农民用上足量安全的水,其根本措施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供水工程、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对于农村地区,要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加快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微型蓄水工程建设。 
  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由于土壤岩性、生活垃圾、卫生条件、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肆意排放等因素造成了饮用水源地污染。针对于此,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相应的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对策与措施。主要包括: 
  (一)选择不易污染的水源:水源的选择应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综合考虑。由于地表水易受到工业废水、农灌尾水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以地表水为饮用水水源会增加水质净化的难度。在同等条件下,地下水源不易受污染,易于防护,卫生条件好,宜优先选择水质符合要求的地下水。只有当地下水短缺或水中含氟、铁等物质过高、水味苦咸或遭受工业有害废弃物严重污染致使水质恶化时才应考虑地表水。 
  (二)严把水源工程关:确保水源水质符合国家饮水卫生标准,应建立坚持在水源工程开工前检验相关水源水质的制度,并尽量采用全封闭水源构筑物,避免污染物直接污染。 
  (三)加强水源卫生防护: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应设置卫生防护地带,划分不同的水源保护区,并规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四)强化水质监测:加强对供水水源地的监测工作。为了防止水的污染,建立健全严格的水质检验制度。水源水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全面掌握水源水质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水源水质的准确评价和水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水源污染防治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依据。水源水质监测与评价应包括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项目、监测时间、监测频率的确定、监测方法的选择和水质评价等内容。其中具体监测项目可针对不同水源,按水源环境质量标准及水源污染的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四、结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