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质勘探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地质勘探工作作为工程设计、勘探、施工中的重要环节,水文地质勘探在工程地质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影响,关系密切,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会被忽视。水文地质作用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甚至损坏工程,影响工程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本文将对地质勘探中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有效性分析。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探;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不断增加,地质勘探作为工程项目设计与建设施工的基础与前提,为工程项目施工排除水文地质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地质水文资料。现阶段在工程地质勘探、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水文地质危害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勘查研究投入不够,实践表明水文地质问题造成的危害在工程地质勘探工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地下水是岩土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左右岩土体的性质,继而影响工程的稳定性为了提高工程勘探的质量,将水文地质勘探提上日程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地质勘探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1、关于水文地质存在问题在地质勘探过程中的评价内容 

  1.1 关于水文地质影响工程建设质量与速度的因素的研究 

  当前, 水文地质影响工程建设质量与速度的因素包括以下八点:一是地下水位;二是地下水的类型;三是隔水层厚度与含水层厚度;四是隔水层与含水层的组合关系;五是隔水层与含水层的分布;六是承压含水层的水头与特点; 七是岩层或者土层渗透系数以及渗透性强弱;八是地下水变动的幅度等。 

  1.2 关于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内容的探讨 

  地质勘探中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在进行工程地质勘探的过程中需要有机结合工程地基的类别,了解与掌握与工程地基的类别有一定关系的水文地质现状与相关问题,进而为工程地基的类别选择提供科学有效的水文地质图文资料;二是评价内容的重点是地下水对井下矿山生产所处区域的岩层的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进行科学性预测,找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三是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井下矿山的影响,在研究水文地质问题时,需从地下水位以上与以下进行区别对待;四是需探查清除井下矿山生产区所处位置的天然环境的变化规律与地下水天然的赋存状态,并对井下矿山生产等人为活动对地下水变化状况与对岩土体的不良影响进行科学预测与分析。  

  2、针对岩土水理的性质的分析 

  所谓岩土水理的性质, 是地下水与岩土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岩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水理性质,比如说岩土的给水性、岩土的容水性、岩土的毛细管性、岩土的持水性、岩土的透水性等,这些水理性质和构成岩土的液态、固态、气态等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岩土中地下水的赋存方式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进行划分,地下水可以被划分为裂隙水、孔隙水、岩溶水;二是根据埋藏条件的特征进行划分,地下水可以被划分为潜水、上层滞水、承压水等。 

  2.1 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地下水按其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其中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 

  2.2 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测试办法:①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上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②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上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上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求取。③崩解性,是指岩土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敞、解体的特性。④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几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⑤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涨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 

  据权威机构的研究发现:井下矿山岩土的水理性质对井下矿山建筑的耐久性与稳定性和井下矿山岩土的变形与强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传统的地质勘探中对于岩土水理性质的研究与测试却时常被忽略, 这使得对井下矿山岩土工程的地质水文特性缺乏多层次、全方位地评价,不利于井下矿山的安全生产。   

  3、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3.1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3.1.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①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②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③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④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⑤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3.1.2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1.3 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上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地下水升降变动带内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会将土层中的铁、铝成分淋失,土层失去胶结物将造成土质变松、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给岩土工程基础选择、处理带来较大的麻烦。 

  3.2 地下水动压力作用引起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措施在有关的工程地质文献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地质勘探工作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与前提,在降低地质灾害对建筑工程的危害与提升地质勘探效果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在实际的工作中强化对地质勘探中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提升建筑工程的经济性与安全性以及环境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李能芬.工程地质勘探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探讨[J].甘肃科技,2011(12). 

  [2]李广升.地质勘探中水文地质存在问题探讨[J].民营科技,2009(07). 

  [3]谢德荣.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特征浅析 [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4]唐超民.有关工程地质勘探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 [J].建材发展导向 ,2012(07). 

  [5]高喜政,盛根来.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中主要问题的分析与总结[J].山东国土资源,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