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程建设前期,对场区的水文地质进行勘察分析与评价,确定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可以消除施工盲目性,保证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营。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察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文章详细叙述了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水文地质问题,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的评价内容及岩土水理的性质,并结合具体工程,探讨了水文地质勘察分析与评价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关于水文地质存在问题在地质勘察过程中的评价内容的研究 

  1.关于水文地质影响工程建设质量与速度的因素的研究 

  当前,水文地质影响工程建设质量与速度的因素包括以下八点:一是地下水位;二是地下水的类型;三是隔水层厚度与含水层厚度;四是隔水层与含水层的组合关系;五是隔水层与含水层的分布;六是承压含水层的水头与特点;七是岩层或者土层渗透系数以及渗透性强弱;八是地下水变动的幅度等。 

  2.关于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内容的探讨 

  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过程中需要有机结合工程地基的类别,了解与掌握与工程地基的类别有一定关系的水文地质现状与相关问题,进而为工程地基的类别选择提供科学有效的水文地质图文资料;二是评价内容的重点是地下水对井下矿山生产所处区域的岩层的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进行科学性预测,找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三是需掌握井下矿山生产区所处位置的天然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地下水天然的赋存状态,对井下矿山生产活动引发的地下水环境问题进行科学预判。 

  三、针对岩土水理的性质的测试探讨 

  所谓岩土水理的性质,是地下水与岩土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岩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水理性质,比如说岩土的给水性、岩土的容水性、岩土的毛细管性、岩土的持水性、岩土的透水性等,这些水理性质和构成岩土的液态、固态、气态等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岩土中地下水的赋存方式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进行划分,地下水可以被划分为裂隙水、孔隙水、岩溶水;二是根据埋藏条件的特征进行划分,地下水可以被划分为潜水、上层滞水、承压水等。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对矿山岩土水理的性质具有很大差异性的影响,但其影响的程度和岩土类别具有密切的关系。 

  四、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的勘察要求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应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通过搜集资料和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查明工程所属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 

  1.自然地理条件 

  这里面包括气象水文特征和地形地貌等内容,气象水文特征是指工程所属地域,是属于亚热带还是热带、季风气候,湿润程度与热量等。地形地貌是指工程区域周围的水系、平原或高原特征、地形开阔平坦与否、地貌侵蚀和堆积情况如何等。 

  2.地质环境 

  包括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基底构造及其对第四系厚度的控制、地层岩性、新构造运动等方面的内容。 

  3.地下水位情况 

  包括近2~5年最高地下水位、水位变化趋势;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等。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巨大,是工程勘察的重点内容。 

  五、水文地质类型区的划分 

  赋存于复杂地貌地质体中的地下水,它具有水资源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系统性、整体性、流动性、可调节性和循环再生性。通过对赋存环境的分析研究,可划分出不同的单元系统,这些单元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时,必须从含水系统整体上考虑取水方案,寻求整体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最优方案,水文地质类型区的划分就是将赋存环境类似的地下水地貌地质体进行分类,从而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管理。 

  (一)定义 

  水文地质类型区是指按照地下水含水层岩石的结构条件及地貌形态和成因相似性划分的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区域。 

  (二)特征 

  水文地质类型区的特征是地下水按一定的地下水流域分布、运移,在一定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制约下,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存储、运动,完成补给、径流、排泄过程。 

  (三)划分标准 

  水文地质类型区划分采用自然条件、地貌条件、地质条件、埋藏条件、边界条件和含水层的储存条件来综合考虑,侧重考虑水文地质类型区勘查方法和评价方法。划分标准选用地貌类型和不同的含水介质相结合作为划分标准。 

  水文地质勘察分析与评价的具体应用 

  准东煤电有限公司准东二号矿井煤电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工程概况 

  准东二号矿井位于新疆准东煤田的中北部,奇台县城以北,距奇台县城140km,。规划产能3000万吨/年。此次工作的目的任务是通过水文地质勘查,基本查明准东二矿井田内含水层分布范围、岩性结构、补径排条件,隔水层岩性、结构,包气带岩性、结构及隔污能力,以及地下水开发存在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为项目的规划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2.地区气象和水文特征 

  本区属大陆干旱荒漠气候,年温差和昼夜温差较大,6-8月为夏季,气候炎热,白天气温常在40℃以上,绝对最高气温达43.2℃(2004.7.13)。11月~次年2月为冬季,气候严寒,绝对最低气温达-49.8℃(1969.1.26)。年平均降水量106mm,年蒸发量1202-2382mm,全年日照3053h,5~8月偶有雷阵雨,冬季积雪稀少。井田内常年多风,多以西北风为主,风力一般4~5级,经常有7~8级大风,最大可达10级以上并伴有强大的沙尘暴天气。最大冻土深度为1.50m。 

  区内无地表常年水流,夏季降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向井田以南的凹陷盆地低洼处排泄。整个准东矿区所在区域亦无常年地表水体存在,也未有较大的河流穿越,但由于北部新近系地层出露,使地下水位在此壅高,地下水蒸发较为强烈,形成低洼盐碱地。 

  3.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结构特征 

  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中新生代碎屑岩类层间裂隙孔隙水,含水层可划分为为白垩系下统吐谷鲁群裂隙孔隙弱含水层、侏罗系中-上统石树沟群裂隙孔隙弱含水层、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裂隙孔隙弱含水层。含水层顶板为一套白垩系下统吐谷鲁群灰黄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自上而下划分为5个含(隔)水岩组段,结构特征如下: 

  1)第四系透水不含水层:由上更新统-全新统洪冲积(Q3-4aPl)的细砂和砾石混杂堆积而成,厚度为1.04—11.25m,虽透水性较好,但不具储水条件,为透水不含水层。 

  2)白垩系下统吐谷鲁群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弱含水层:由一套陆相河湖沉积的碎屑岩组成,底部为厚—巨厚层状的砾岩层,其上岩性以灰黄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总体呈现南厚北薄的特征,含水层顶板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石树沟群上亚群(J2-3shb)粉砂质泥岩、泥岩。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砾岩,厚度3.44-6.64m。 

  3)侏罗系中-上统石树沟群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弱含水层:为一套杂色河湖相沉积。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砂砾岩较少,可见硅化木。含水层顶板岩性主要为粉砂质泥岩、泥岩。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中砂岩、砂砾岩,厚度221.38—301.91m。 

  4)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裂隙孔隙弱含水层:为一套以沼泽相为主的地层,岩性以灰白色、浅灰色、灰色的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和煤层为主,夹少量泥岩、含炭泥岩、中砂岩、细砂岩,含一层巨厚煤层B1煤层。西山窑组裂隙孔隙弱含水层(J2x)与上覆石树沟群裂隙孔隙弱含水层(J2-3sh)之间无明显隔水顶板。底板岩性为三工河组(J1s)粉砂岩,底板埋深604.21m,厚度9.29m。 

  4)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相对隔水层:为一套河流相—湖泊相碎屑岩沉积,岩性以灰色、灰绿色的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细砂岩为主,夹中砂岩、粗砂岩、炭质泥岩、煤线、砂砾岩。底部以一层中厚层砾岩与八道湾组(J1b)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该层阻隔了北部山区地下水的径流补给,并切断了其上西山窑组与其下八道湾组弱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条件 

  区内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上游北部卡拉麦里山区的大气降水或冰雪融水的补给,经地下长途运移后而形成。亦有部分暂时性地表洪流可通过地表岩石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岩石孔隙或其它途径顺地层入渗补给地下水。 

  因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的砂岩及巨厚煤层,裂隙不甚发育,故岩层透水性和富水性都较弱,地下水径流不畅,交替滞缓,加之个别地层易融盐含量高,反映到水化学特征上,则表现为由北往南随着地层的加深及运移距离的延长,溶解性总固体含量明显增高。 

  4、包气带结构特征 

  区内包气带岩性结构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Q3-4aPl)粉细砂层,岩性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等组成。矸石周转场包气带平均厚度为0.63m,防污性能为中。 

  4.地下水开发利用影响评价 

  区内水资源相对缺乏,矿区取水来源主要包括矿井开采时的矿坑排水水源和“500”东延供水工程五彩湾事故备用水池调水水源,现状条件下无地下水开采现象。矿井根据不同的原水质和用水水质要求,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对矿井生活、生产污废水和矿井疏干水进行处理,做到矿井污废水全部回用。取用矿坑排水水源和调水水源对区域水资源和其他用水户基本无影响。 

  结束语 

  工程建设项目,在对水文地质条件了解不清的情况下盲目施工建设,会造成含水层破坏、水质恶化等地下水环境问题。因此,加强水文地质勘察分析与评价对于预防工程事故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能芬.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探讨[J].甘肃科技,2011(12). 

  [2]李广升.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存在问题探讨[J].民营科技,2009(07). 

  [3]谢德荣.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特征浅析 [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4]唐超民.有关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 [J].建材发展导向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