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水资源的紧缺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举措。基于此,文中笔者就当前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现状进行入手,对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人们的节水意识逐渐增强,工企业在污水排放中的逐步规范,农业节水灌溉的推行与落实,一些先进的节水器具的投入使用,还有一大批污水处理企业的兴起,这都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催化剂。但我国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二、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资源,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发展增多,对于水资源需求也越来越大,面对我国水资源紧缺不均的现状,不得不认真对待这个严峻的问题。日常节水意识过于薄弱,整体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受到污染程度严重。综合各个方面来看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引起我们关注的同时也要采取补救措施,目前最大解决方案就是通过全面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节水型社会来降低当前用水紧张形势。 
  1、水资源出现供需不均的现象 
  就如前文提到的水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就达到一半以上。严重缺水的城市就有六分之一左右。每年因缺水的问题而造成相应的经济损失也很严重,在经济粮食产区因水资源缺乏而导致减产或者不产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分布状况也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只有全面控制水量运用,把科学用水系统建设起来才能促进我国的事业发展。 
  2、人们生活中的节水意识相当薄弱 
  在这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形势下,实际的用水过程中经常不断出现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很多地区的农民一味地采用漫灌溉的方式来运作,导致总体的供水量过大,水的利用率低。还有一些工业企业在用水方面也没有节水意识,没有养成水资源重复利用的习惯。相比于发达的国家而言,我国的用水、节水意识都没有发达国家的强。特别是在水重复利用层面的意识很薄弱等。 
  3、水资源受到污染的程度也不断的加大 
  不管是我国的地表水还是地下水,整体污染的程度很大,水质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虽然随着经济发展也发明了一些相应的机器设备来净化水资源,但还是不能全面解决根本性问题,整体恶化程度远远高于水质恶化的程度。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立: 
  (1)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和谐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 
  (2)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相匹配的水工程体系。 
  (3)与水资源稀缺性相适应的水价形成体制。 
  (4)与现代消费方式相协调的用水方式。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在全国实现第三步战略时,全国每年的总用水量必须控制在8000亿立方米以内,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8%,已经非常接近国际社会公认的安全值,局部地区可能仍然要超过安全值;同时,全国地表水水质应该普遍达到国家Ⅲ类标准,重要地下水水源地得到恢复和涵养。 
  根据国内外统计资料分析显示,供水与人口有着密切的数量关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二步宏伟战略目标,到2030年前后,要养活并且养好16亿峰值人口,按人均年综合用水量500立方米计,需要供应8000亿立方米符合质量要求的水源,届时需增供水量接近2500亿立方米。到2030年前后出现人口峰值后,实现需水零增长和其后的负增长,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国家宏观控制策略。 
  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措施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有计划、有组织的强力推进,一般来说应主要从以下内容入手: 
  1、制定政策、编制规划、组织实施 
  要制定系统的节水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编制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方案,并由各级政府认真组织实施。总量控制,逐级分配,定额管理,制定主要行业产品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供用水计划,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对涉水事务统筹考虑,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实行超计划用水或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 
  2、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配置 
  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论证、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同时四到位、节水产品认证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3、加强水工程建设,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用水效率 
  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工程措施包括农业节水项目、灌区及工业节水改造、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海水及微咸水利用、工业及生活废水减排处理和回用等。 
  4、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公众事业,必须增强全民节水意识,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为此,应该从抓组织、宣传入手,大力开展以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主题的活动,大力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靠大家"的宣传,依靠各级干部群众,利用报纸新闻媒体、标语、宣传车、黑板报以及网络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的、内容、意义,提高全民节水和参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推动节水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节水技术指导,示范培训,完善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倡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增强全民节水自觉性。鼓励社会公众参与节水,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水的自觉性。   6、以水费促节水 
  我国的水价政策极不合理,一些城市的地下水超采已经十分严重,但至今这些城市的企业单位仍可无偿开采地下水,导致引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自来水厂难以运营。我们可以采用国外流行的累进制水价、高峰用水价,还可以采取分季分标准的方法控制用水。种种情况表明,水价是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经济杠杆,必须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制定我国现阶段的相应水价政策 
  7、依靠科技创新 
  大力研究开发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通过发布目录、组织现场会、举办展览、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水耗信息、先进技术和管理信息。培育和发展节水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节水技术服务。 
  8、全力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创新 
  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建设是解决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通过制度创新,使得全社会能够获得制度的收益,愿意去节水,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创新要从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三个层面上进行。在政府调控方面,通过建立法规制度、调整税收政策、颁布生产技术标准、定额配水管理、水资源总量及排污总量控制等措施,达到促进节约用水的目的。要逐级明晰初始水权,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明确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限制无节制用水;要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推进工程节水;出台工农业用水水权交易指导意见,为建立水市场创造条件等。在市场引导方面,通过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等措施,促进水资源向节约型、循环型、高效益的产业和企业流转,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通过制度建设,使公众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主动节水。 
  五、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节水型社会首要明白一点:节水最关键的不是建筑节水技术,而是人们的节水意识,人们的用水习惯。在遵循生态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的前提下,在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在完善的法律体系框架内,以政府为主导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管理、经济、宣传教育及科技的手段和措施,统一管理,科学配置,不仅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用水供需矛盾,解决高峰期缺水问题。 
  参考文献: 
  [1]公明晓:《蒙阴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山东水利》,2011年01期 
  [2]熊剑芳 刘尔思:《云南省农村水利投入和运行机制探讨》,《水利经济》,2011年05期 
  [3]王锋:《我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迫在眉睫》,《陕西水利》,2013年06期 
  [4]康君:《坚守“三条红线”不放松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雅安日报》,2013Ss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