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知晓这些事实:“我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是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有一半以上城市缺水。”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把节水作为一项长期的硬措施,落实到各行各业、家家户户”,号召发展节水型经济和创建节水型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供水水源或多或少地受到污染,许多丰水区纷纷出现以水质性缺水为主的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水资源丰富的“泉水之都”济南、“渔米之乡”江浙部分地区均出现了缺水现象。 
  然而,在丰水区,即便是这样一件国家政策支持、百姓赞同认可、现实生活需要的节水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却并不容易。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一、“丰水区”人的节水观念 
  拥有充沛水源的“丰水区”的人们对节水工作是比较淡漠的。人们在观念中虽然对这个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这仅仅停留在头脑中的理论认知上,这种认识对促使普通百姓成为真正节水行为者还很远。人们常常都是怀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对节水的认识有的还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观点,“水源于天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市场经济不搞节水”,“节水限制了供水的发展”,“在丰水区坐拥这么多的水来搞节水多此一举”等错误思想仍存在于一部分人的头脑中。 
  没有树立正确而全面的节水观,是因为人们只注重了眼前利益,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没有用纵向、横向的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没有将节水理论层面的东西灌入脑中,抱着“丰水区”离贫水很远的麻痹思想,漠视供用水环节节水的功用,对节水的重要性、紧迫性、有利性、实效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供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城市发展势必会带来一定的生产、生活垃圾,从而导致直接或间接的水体污染,加上事故或人为的其它污染,人们就面临日趋恶化的水环境,造成水资源的需求压力,出现水资源短缺危机,引发人们水生活水平和水资源间的矛盾。因此,即使在丰水区,供水水源依然受到短缺的威胁。如果对以上事实有深刻的认识,可能会使人们在节水观念上有一些改变。然而,这些在节水上宽泛的认识,和个人切身利益看似很远的事实能推动人们节水的行动吗? 
  二、“丰水区”人的节水意识和节水习惯 
  人们有了正确的节水观念,就会将节水行动付诸实施吗?不一定。它还需要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市场经济素质、生态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相支持。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基数大,要使大多数人民群众生活达到高水平,实现社会现代化,人们迫切需要依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大力支持,对于如何充分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这样相对长期的事务,人们还未将其置放到重要位置上来。没有现实缺水环境的提醒,没有刚性统筹利用水资源的制度约束,没有普及的节水知识和相应的人的素质,就形成不了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就不会在脑海中对节水刻下深刻的烙印,就不会有强烈的节水意识,不能将节水意识贯穿于工作、生活中,也很难养成节水的好习惯。此时就需要加强节水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市场经济素质、生态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促成良好的节水习惯,保持在生产、生活中的强烈的节水意识。 
  三、“丰水区”节水存在的利益问题 
  在“丰水区”节水似乎与供水发展相悖,其实并不如此。节水除了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外,还可促进供水事业的发展。 
  一般在“丰水区”,由于水源丰富、水质好、水价相对较低,用水户付出的水费总金额和平日的用水方式冲突并不严重 
  当然也不会受支付水费这样的利益问题驱动来主动节水。况且,作为生活必需品,再高的水价人们也要消费,政府也会因为考虑广大百姓对水价的真正承受能力和保障困难群众的切实生活而控制水价的增长。因而,在“丰水区”施行高水价并没有现实基础。但是,在充分考量供水企业运行成本和供水公共事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考虑广大百姓的承受能力、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按照市场原则,制定出一个相对较高的水价,对刺激人们的节水意识和节水行动的真正到位会有一定的作用。那些因收入低而反对用水价杠杆来调节节水行为的人,并不一定会因为水费问题而节制自身的用水习惯,这和其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如何做到既满足生活困难群众的生活用水,又防止那些用水浪费的行为?笔者认为,可以对那些真正生活困难的群众采取先收后补的方法,这样,既满足了用水价调节节水行为的作用,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当然节水不是光靠水价调节就能完全到位的,它还需多管齐下才行,如通过技术、制度、措施(阶梯式用水)等手段来保障合理用水,杜绝用水浪费,使节水工作具有更为宽泛的意义。 
  工业节约用水是城市节约用水的关键。“丰水区”工业节水工作中的重复利用率、单位用水利润率、废水处理率等指标的水平往往不高。在工业企业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型模式占多的情况下,新增工业用水靠节约用水解决的比例不高,不合理用水较多。由此引起用水增长,会使供水企业为解决水的供求关系,提前扩建供水设施,也就间接地提早增加了供水企业、用户的负担。这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如果节水工作做得好,各项工业节水指标保持高标准,就可以减缓供水设施建设步伐,反之,则加速新一轮供水设施建设周期的到来。 
  节水工作包含了如何合理用水,降低不合理用水量,提高水的经济回报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的效益。作为公用事业的供水企业以保障人民生活为基本目的。用户如浪费自来水,表面上仅与个人有关,其实也给供水企业和其它用户造成损失。水被浪费了,就造成供水企业的低经济回报率,变相地提高了制水成本,还可能减小水压,造成低水压区无水,不能合理地使用水资源。当供水企业获利降低,发生亏损,就可能通过提高水价来保障供水。 
  降低管网漏耗是供水企业节水工作极为重要的内容通过降低管网漏耗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对企业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也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水企在这项工作上有了一定的重视,并在已开展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降低管网漏耗技术亟待提高,方法和措施亟待改进。在降漏技术保证上,主抓这几个环节:了解新技术资讯、设备的选购和使用、人员的培训。在方法和措施上,应从多方面入手,如管材选用、管基处理、管沟挖掘、管道安装、管网管理等,将降漏这一关乎水企重要利益的问题贯穿到各项工作中,以求在降低管网漏耗工作上取得效果突破。 
  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优势,通过“丰水区”向“贫水区”供水来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体现出水资源的自身价值,既发展了经济,也使节水产生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更体现出人们对公共资源的平等分配使用的权利。 
  四、“丰水区”人节水行为的实现 
  在刚性节水管理制度的支撑下,在良好的节水意识和节水习惯的支持下,在强大科学技术的促发下,在强大的节水利益驱动下,人人投身节水行列的良好社会风尚才能顺应而生。 
  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思路,保持人类社会与自然水环境动态平衡发展,推动用水和排污总量控制,保证人口经济社会集约发展,在正确处理好保民生与促经济关系的情况下,有效利用水价杠杆,加快用水结构改变,重视公众节水意识和参与程度,让制度化措施科学管理功效充分发挥。 
  如果要说节水的瓶颈问题,那就是节水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节水具体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了。通过理论和实践,可以使节水措施不断完善和发展,节水技术日臻进步和成熟,使得工业企业、家居生活广泛而充分地使用节水科学技术,实现节能降耗,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节约水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人本利益。我们要做的节水工作无非就是将这一有限资源可能地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获得最大的资源回报率、利润率。发挥“丰水区”水资源这一生态优势,应与它的经济性相结合,让水资源通过人们最易感受到的物质货币形式,表现出水资源的珍贵,否则节水就会缺少能动性。对水资源进行管理信息化、生产工业化、技术科技化,使其产生高附加值,让科学技术解放水资源的环境生产力,当水资源的经济利益呈现于人面前时,人们对水资源消费就会产生普遍的节约原始冲动力。 
  “丰水区”人在科学制度的约束下,正确节水观的指引下,凭借良好的公民素质、节约用水的风气,是有能力应对未来水危机挑战的。愿我们在齐抓共管节水工作的局面下,尽己所能,为城市供用水事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