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人口比重很高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它是稳定和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 基础设施 建设措施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它是稳定和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措施。 

  一、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 

  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心环节。现代农田水利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1)促进了粮食高产稳产。贫困地区均以农业为主,农业目前以种地为主,种地又以种粮为主。因此,我们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要是保障和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并使之保持相对稳定。(2)提高了农民种植收入贫困地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3.34%,贫困地区的贫困主要是指农民贫困。因此,种地打粮,然后拿去卖钱,或交换其他商品,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渠道。(3)有力地缓解了灾情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旱灾、涝灾不断给贫困地区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对贫困农民是雪上加霜,对相对脱贫的农民也是致命一击,许多农民又重新返贫。但是,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贫困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许多局部农业贫困地区在灾年或在灾情面前,或者没受灾情影响,仍然获得良好的收成,或者受灾损失较小。 

  二、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深入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因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带来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及相关问题。 

  (一)国家投入不可能包揽。自“九八”抗洪以来,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投入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大中型水利项目。但国家不可能普遍投资建设,全国国土面积那么大,那么复杂,即使国家包揽下来,具体到每个年度,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二)农民投入困难重重。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对减少农民负担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不少新的问题。由于各地水源情况不同,抗旱负担也不尽相同。具体到村组农户,用水情况千差万别。农民用水“谁受益,谁负担”,原则上好说,操作上却很难。有塘堰水灌溉的农户不准备使用水库的水灌田,无塘堰水灌溉的农户指望干部集中组织放水库水;村组干部不组织放水是失职,组织放水却水费难收,还怕用水时发生纠纷,打架扯皮闹矛盾;不少水库管理部门却还是老办法,坐等抗旱放水时镇村干部上门商量,干部,群众和水管部门思想和行动很不统一。 

  (三)社会投入环境有待改善。一方面,农田水利建设具有利益性和公益性的双重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公益性质将越来越明显。农田水利建设的双重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投资回报率极低的行业。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回报率更低,风险更大。社会资本很难产生投资的动力。 

  (四)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为国家做贡献,另一方面是农民自己养活自己。如今,农业正朝着产业化的方向迈进,农业生产也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粮食产量,而是一个种植业的大园地,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多种经济作物并存,对农田水利分别提出了不同要求。农业产业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过去大一统的麦稻两熟制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品种、多制式、多结构的组合,这样一来,同样是农田,对水利设施的需求不同,效益分配也不同。 

  三、农田水利建设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思想认识是决定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成败的“指挥棒”。要使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大的改善,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变“大灾大干、小灾小干、无灾不干”为“有灾无灾一样干”,坚持不懈地大干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思想认识,全民是基础,领导是关键。要搞好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水患意识、水危机意识。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而目前部分群众对这方面的认识还不是很充分。应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舆论工具进行广泛宣传,使社会各界和公众不断了解水资源家底,熟悉水法律法规,掌握科学的水知识,树立正确的水观念,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和防洪减灾意识,转变落后的用水观念和用水习惯。 

  (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路和措施。(1)加大政府投入。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及地方各级财政应根据财政增长比例,不断增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保障体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城市、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使财力、物力等更多地向农业流动;依法足额征收各项水利规费,重点抓好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水保“两费”、占用农业灌溉补偿费的征收,并确保取之于水、用之于水。(2)调动农民投劳投资的积极性。由农民根据生产需要自主决定水利设施投入的力度。将农民的生产性水利投入与农民负担区分开来,使农民像盖房修屋、购买化肥农药一样自主决定兴修水利设施,真正释放农民群众增加水利投入的积极性。对通过“民主协商、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的小型水利和水毁项目,财政应当适当扶持,实行以奖代补。要注意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作用,通过协会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筹集资金,积极引导农户开展面上的农 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以资代劳的,要搞好工程招标,工程监理,民主理财;出工投劳的,要科学安排,认真组织,珍惜民力,争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积极探索用市场的办法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继续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民营水利发展,聚集民间资本,变存量资产为增量资产,将所有乡(镇)、村、组管理的塘、堰、当坝、泵站、井等小型水利工程,本着尊重民意,积极引导的原则,以“卖、包、租、股、协会”等多种形式,将经营权、管理权、收益权落到实处,使小型水库的投资建设、运行维护、经营管理法人化,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创造条件,出台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水利建设,要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鼓励土地市场化流转,引导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对新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实现政策引导、群众投资、产权到户的办法,对效益明显、受益范围明确的水利工程,大胆支持和鼓励个体、联户、法人单位去投资兴建,做到自办、自有、自建、自管、自受益。各级政府要制定动态的分类投资明细表,使各类投资都能找到各自的投向。 

  参考文献: 

  [1]翟浩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现代水利建设[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12):1-5. 

  [2]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