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保障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本文综合分析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现状,并对如何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农田水利;意义;现状;建议 

  保障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好了,可以促进粮食生产,还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这不仅对当前有利,对子孙后代都非常有利。本文针对我省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对如何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供水利工作者参考。 

  1、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1.1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到社会稳定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更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1.2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到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少、农业效益低、人口压力大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决定了农业用水不可能大幅增加,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生产率;二是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溉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而原有的技术和条件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必须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1.3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可以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效益的提高,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 

  2、我省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多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我省各项水利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发展现代水利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笔者认为,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2.1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用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2.2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投入减少、机制不活 

  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各地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特别是逐步取消“两工”,严禁强行以资代劳,这就使得农村水利的投入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对农村水利投入的劳动力和资金明显减少的现象。 

  2.3设施严重老化、配套水平较低。 

  我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抗御水旱灾害能力不强,与打造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2.4重建设、轻管理,日常维护不足。 

  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综合分析当前我省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笔者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3.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省发生严重的干旱的成因主要是气候因素,但是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所导致抗旱能力低下,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抗旱意识不浓,没有真正树立建重于抗、抗重于救的思想。为此,我们首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全力搞好以抗旱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2、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取消“两工”以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筹措已经成为农田水利建设的瓶颈,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应该开拓思路,以经济手段建立长效节水、办水利的机制。主要措施:一是各级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力度。水利建设基金、粮食生产专项资金、农业开发资金、以工代赈资金都重点保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农民兴办水利工程。各级政府从政策、资金、信贷、税收、土地征用等方面鼓励和扶持农民兴办农田水利工程。三是用足用好劳动积累工。农民通过劳动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是一种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有效办法,各地认真执行并不断完善劳动积累工制度,在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多投一些工,多干一些工程,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3.3注重社会效益,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贯彻这一要求,就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关系,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二是处理好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要认清当前水资源普遍短缺的严峻形势,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不搞过度开发、盲目开发;三是处理好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农田水利建设在一定时期内仍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但长远来看,要将其纳入国土整治、生态与环境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实现综合开发,合理利用。 

  3.4、加强工程管理,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质量。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有工程规模小,投资少,工程分散的特点,不易推行“三项制度”,我们也要求必须具有一定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实行项目负责制,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质量,充分发挥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作用,严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质量关。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实行终身负责制。加强对水利工程管理,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利于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