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节水灌溉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为使这些模式更加完善和推广,本文对其中有代表性的模式在技术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节水灌溉;问题;主要方式 
  1前言 
  节水灌溉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 
  2目前农田灌溉存在的问题 
  2.1灌区水源无保障,渠道老化失修严重,缩小了有效的灌溉面积在已建的以水库为水源的灌区内大多数水利工程建于60、70年代,受地形条件影响和当时历史特殊原因,设计标准偏低,工程不配套(有的工程配套率不到30 %),加之长期以来管理体制陈旧,管理粗放,手段落后,经费不足,缺乏工程良性运行机制,致使许多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目前,灌区内的工程完好率50 %左右,各级渠道大多以土渠输水,缺乏末级农渠,在此之前,全部为土渠;斗渠则全部以土渠输水,渠道淤积、滑塌现象十分严重,渠系配套设施简陋,输水、控水,调水能力较差,造成输水不畅,缩小了有效的灌溉面积。 
  2.2渠道灌溉保证率低,灌溉水浪费严重 目前,在库灌区中,斗渠以下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0,每667 m2灌溉用水量高达320 m3,水分生产率仅为0.25 kg/m3。在井灌区中,配套渠系更加少的可冷,大多数都是土渠,渠道渗漏严重,造成农业种植成本大,灌溉效益低下。 
  2.3产权不明确,体制陈旧 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现象使水源不能更好地利用在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上,多年来主要以乡村集体投资建设和国家补助形式为主,产权大多属集体所有,工程的管护工作由乡村承担,存在着产权不明确,体制陈旧,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现象。 
  3我国节水灌溉主要方式 
  3.1渠道防渗 
  渠道输水是目前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传统的土渠输水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为0.4~0.5,差的仅0.3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水都渗漏和蒸发损失掉了。渠道渗漏是农田灌溉用水损失的主要方面。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一般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比原来的上渠提高 50 %~70 %。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省土地等优点,是当前我国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之一。根据所使用的材料,渠道防渗可分为:①三合土护面防渗;②砌石(卵石、块石、片石)防渗;③混凝土防渗;④塑料薄膜防渗(内衬薄膜后再用土料、混凝土或石料护面)等。 
  3.2喷灌 
  主要优点如下:①节水效果显著,水的利用率可达80 %。一般情况下,喷灌与地面灌溉相比,1 m3水可以当2 m3水用。②作物增产幅度大,一般可达20 %~40 %。其原因是取消了农渠、毛渠、田间灌水沟及畦埂,增加了15 %~20 %的播种面积;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有利于抢季节、保全苗;改善了田间小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③大大减少了田间渠系建设及管理维护和平整土地等的工作量。④减少了农民用于灌水的费用,增加了农民收入。⑤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⑥避免由于过量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常用的喷灌有管道式,平移式、中心支轴式、卷盘式和轻小型机组式。 
  3.3滴灌 
  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 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5 %。滴灌较喷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同时可以结合施肥,提高肥效一倍以上。可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灌溉,在干旱缺水的地方也可用于大田作物灌溉。其不足之处是滴头易结垢和堵塞,因此应对水源进行严格的过滤处理。 
  3.4膜上灌、膜下灌 
  用地膜覆盖田间的垄沟底部,引入的灌溉水从地膜上面流过,并通过膜上小孔渗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进行灌溉,这种方法称作膜上灌。采用膜上灌,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少,节水显著,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不需再增加材料费用,并能起到对土壤增温和保墒作用。在干旱地区可将滴灌管放在膜下,或利用毛管通过膜上小孔进行灌溉,这称作膜下灌。这种灌溉方式既具有滴灌的优点,又具有地膜覆盖的优点,节水增产效果更好。 
  4科学灌溉与节水管理 
  根据作物需水要求,适时适量地灌水,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壤墒情和灌区输配水系统的水情进行监测、数据采集和计算机处理,可以科学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含量,进行合理调度,做到计划用水、优化配水,以达到既节水又增产的目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节水管理,改变目前农业用水水价过低、不利于节水的状况,实行按成本收费,超计划用水加价等政策。要建立健全节水管理组织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完善节水管理规章制度。 
  5结语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